4.10.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精品课件(共6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0.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精品课件(共63张PPT)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4.10.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制作者:雨中
目 录
01
学习目标
02

03

04
嗅黏膜和味蕾
05
其他感受器
06
思考与练习
学习
目标
1.利用眼、耳模型或图片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分析视觉、听觉形成过程,理解不同感官结构与各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理解模型在学习以及研究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过程中的作用。
2.开展同学近视发生的调查活动,分析近视形成、听力减退与丧失的原因,关注眼和耳的健康,科学地用眼和用耳。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有些冲动在引发反射活动的同时还会在脊髓和脑干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相应的感觉。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例如,眼和耳就属于感觉器官。
第一部分

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活动
可拆装的眼球结构模型(每小组一套)。
观察了解眼球的结构。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图示资料,识别眼球模型显示的各部分结构,思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1.观察眼球外形,辨识眼球的解剖方位,同时观察前部的角膜、周围的巩膜、附着于巩膜上的眼外肌、后部的视神经等。注意角膜是透明的,巩膜是不透明的,视神经位于眼球后部偏于鼻侧。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活动
2.观察眼球壁各层及眼球内容物中晶状体和玻璃体等各部分结构的形态、位置。
注意观察识别:
(1)眼球壁三层结构由外到内的层次顺序;
(2)角膜与巩膜、虹膜与睫状体及脉络膜的位置关系;
(3)睫状体与晶状体的连系方式;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活动
(4)视网膜位置及与视神经相连接的部位;
(5)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关系;
(6)晶状体的形态特征。
3.记录观察结果,列表归纳眼球的结构组成。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活动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交  流
活动
在本组内介绍自己归纳的眼球结构组成。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
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
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
-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
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
中膜前端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虹膜与脉络膜的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
为视网膜,
-含有能感受光刺激后产生冲动的感光细胞,所以视网膜就是光感受器。
-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后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都是清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
房水是稀薄的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
玻璃体是较脆弱的胶冻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
晶状体则是一个小巧而富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视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清物体了。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近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进入眼内的光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进入眼内的光在视网膜后方成像,而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根据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实践
调查资料表明,青少年近视的诱发因素可能与不良用眼习惯有关,试分析你们的调查结果是否支持这种看法。
调查题目和方案自定,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在班内同学之间交流。
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目的要求
实践
通过调查获得近视发生情况的有关资料、数据,探讨预防近视的策略,提高积极预防近视的保健意识。
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目的要求
建议题目
实践
1.本学期与去年同一时期×年级×班同学近视发生率的比较。(近视发生率=某人群近视人数÷该人群的总人数×100%)
2.发生近视的同学与视力正常的同学某些用眼习惯的比较(如每天持续看书写字的最长时间、持续看电视的时间、持续使用电脑的时间等)。
3.发生近视的同学其近视程度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目的要求
建议题目
评价建议
实践
有明确的调查题目和实施方案,有比较翔实的调查材料或数据,有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的分析。
第二部分

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
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郭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是因为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哈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
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冲动;
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
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
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耳所接受的声音并非都是悦耳动听的,有些声音会影响耳的听觉功能,甚至会损伤耳的结构和功能。巨大的声响可能会导致鼓膜破裂,引起听力丧失,长期使用耳机也会导致听力减退。
第三部分
嗅黏膜和味蕾
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的物质时,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受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作嗅黏膜,这里的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例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作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小资料:辨别气味时为什么不能深吸气
人们在仔细辨别气味时,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在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味的存在。这是为什么
小资料:辨别气味时为什么不能深吸气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部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深吸气时气体快速由鼻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气体不能充分接触鼻腔顶部的嗅黏膜。平静呼吸时进入鼻孔的气体也很少到达嗅黏膜的位置。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小资料:调香师的嗅觉
调香师是香水制造业需要的特殊人才,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嗅觉功能。
据测试,调香师的嗅觉灵敏度要比一般人强100倍左右。有人用气相色谱仪(一种能检验气体成分的精密仪器)检测出蔷薇花香中3800种左右的成分,而调香师的鼻子则能从中分辨出4000多种成分的气味来。
小资料:调香师的嗅觉
调香师们如此卓越的嗅觉,自然与他们的遗传禀赋有关,但也要靠经常的“锻炼”。香水调香师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品闻各种气味,持之以恒才能练就出色的嗅觉本领。对大部分香水,出色的调香师嗅过之后就能准确判定出其中的成分,甚至能调配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香水来。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作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上表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第四部分
人体还有
多种其他感受器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作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研究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
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温”。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
这说明,冷与温的感受分别由不同感受器引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目的要求
活动
体验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的特点。
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目的要求
方法步骤
活动
1.准备3个水槽,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温度为25℃的水,向2号水槽加入30℃的水,向3号水槽加入35℃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目的要求
方法步骤
活动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目的要求
方法步骤
讨  论
活动
1.感觉到冷或热时,体表受到的刺激是什么
2.为什么本次活动中要求手浸入2号水槽的体验时间要在1~2s 如果延长5s体验时间,效果会怎样 你能尝试作出解释吗
课外读:研制人造鼻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人鼻辨别气味的关键是嗅细胞膜上的特殊的脂质或蛋白质,它们能与不同的气味分子结合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许许多多的嗅细胞(人鼻大约有500万个嗅细胞,而狗鼻约有2亿个)会将这些程度不同的变化以
冲动的方式传达给大脑,于是产生嗅觉。有人设想仿效人鼻来研制“人造鼻”:如果在某种材料上涂一层“嗅细胞脂质”,当气味分子与脂质结合后会引起材料产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敏感的电子元件分析,可能会辨别出气味分子的性质。这种“人造鼻”可能会较长时间地“闻味”而不易产生“适应性”迟钝,甚至可能嗅出人鼻难以辨别的气味。所以,“人造鼻”可能具有比人鼻更敏锐、更持久的工作能力。但有一点或许是“人造鼻”不能与人鼻相比拟的,那就是人鼻嗅气味时大脑的复杂分析活动能使人在辨别气味的同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联想。
思考与练习
1.对视觉正常的人来说,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影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调节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D
2.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
A.外耳→中耳→内耳
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A
3.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自己听到。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 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当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不会减小,反而会更清晰。这是因为声音可通过头骨、颌骨等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堵住外耳道,减少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途径,更多声音通过骨传导,所以听起来更清晰。
4.飞机下降之前,乘务员有时会分发口香糖给乘客,并告知咀嚼口香糖对保护耳有好处。请解释乘务员这一做法的科学性。
当飞机下降时,外界气压会迅速升高,而中耳内的气压仍处于相对较低状态,这就导致中耳与外界气压不平衡,可能引起耳部不适甚至损伤。咀嚼口香糖时,会做吞咽动作,吞咽可使咽鼓管开放,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咽部,它的开放能使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从而缓解耳部因气压差带来的不适,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所以乘务员分发口香糖让乘客咀嚼,这种做法具有科学性。
5.研究证明,在视网膜上连接视神经的部位没有视细胞,这一部位叫作“生理盲点”。有人用下面的方法来验证生理盲点的存在:被检查者遮闭左眼,用右眼注视图中的“+”符号,将图从正前方30 cm距离处开始向眼前移动,当缓缓移至眼前18 cm左右时,被检查者视野中原有的白色圆点忽然消失了;若将图形继续前移,白点又会出现。试解释这种验证方法的道理。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