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第七课时 月是故乡明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第七课时 月是故乡明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记录童年成长——月是故乡明
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季羡林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国外和北京一看到有山水背景的美丽大月亮,就想到故乡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是因为童年在故乡与这个小月亮之间难忘的经历。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阅读月亮的背景、大小及其蕴含的情感,感悟思乡之情。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在感悟课文情感后,对比阅读思乡古诗,让学生接触梅、菊等更多思乡意象,拓展升华思乡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想象、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②语言运用:认识“徘、徊”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③思维能力: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④审美创造: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故乡是令人难忘的。现在,我们搭乘时光穿梭机来到的第三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让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故乡吧! 第三站:子任务之二:记录童年成长 (活动一:寻找成长的那一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 读探访绚丽多彩的童年故乡
环节一:读词导思, 引入新课 1.板书“故乡”,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词想到有哪些故乡的诗句? 2.补全课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看到题目,又引发了哪些思绪? 3.引导学生交流季羡林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季羡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种语言的翻译家,曾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导入新课。 读词语思考诗句。 读题目畅谈感受。 汇报自己收集的季羡林的资料 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在学生谈感受时引导学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季羡林的资料后,教师要强调整理汇报资料的方法,不要把所有的资料都汇报。
环节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聚焦词语,学习字词 出示词语: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1)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交流需要注意的读音 预设: A. “澄澈”的“澄”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念chéng,意思是水清澈透明。它还有一个读音是dèng,可组词为“澄沙”。 B. “风光旖旎”的“旖旎”二字都念第三声,读音是yǐ nǐ. C. “无边无垠”的“垠”念yín. D. “碧波万顷”的“顷”念第三声,常用来形容面积广阔,也可以作面积单位。 (3)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四字词语。 烟波浩渺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晶莹澄澈 美妙绝伦 上下空蒙 一碧数顷 良辰美景 师:读完词语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哪里的月色? (4)全班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多音字“燕”。 点拨:“燕”是一个多音字,在“燕园胜地”这个词语中念第一声。读第一声时,往往指地名或姓氏,比如“燕国”“姓燕”,其他情况多读第四声 出示评价表 通过阅读评价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能够学会自学与合作。 朗读评价表评价标准等级1、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 2、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不漏字、不重复。3、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语调自然,能用恰当的语气读课文。
3.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作批注,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摇知了、在坑边望月亮的趣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小结: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幼时在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和感受。 4.划分段落。 认真阅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 读准生字的读音。 学习多音字“燕”,掌握它的两个读音。 开火车读文中的四字词语,再积累下来。
活动意图:在学生自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活动二:品读体会,走进“故乡月”
环节三:问题导学,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汇报作者的经历。 2.按学生汇报将作者经历划分为三个部分。 3.品读“故乡望月”。 (1)出示第2-4自然段。 (2)引导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并谈感受。 (3)指导学生谈感受:对比之中,故乡的月虽然单调,但并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 (4)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东坡 引导学生分享趣事。 ①故乡的月虽然单调,却让作者回味无穷。望着月亮,作者想到了哪些有趣的往事呢? ②指导朗读。 交流汇报作者的经历。 在教师引导下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作者的经历。
活动意图:学生积累词句的时候,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下来。在学生分享趣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感悟。
活动三:细读对比,走进“他乡月”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作者心中的他乡月是怎样的?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或进行批注。 预设: ①作者望见的异乡的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非常喜欢。但是身在异乡总会想起自己故乡的月亮,也总觉得这些月亮不如故乡的月亮好。 ②作者觉得这些月亮不如故乡的月亮好是因为思念家乡。 2.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他乡月景呢? 预设:作者写这些经历,是为了将在他乡望见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自己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3.出示: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思考: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小”来形容故乡的月亮吗? 预设: 用“小”字来修饰月亮,使故乡的月亮显得更加可爱,作者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表明作者对故乡的月亮充满喜爱之情。“我”故意拿故乡的小月亮和见过的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强烈而真挚地表达出对故乡深厚而独特的情感。 (2)指导朗读,感受怀乡之情。 ①师引导:当季爷爷眼前浮现的是这些赏月胜地美妙绝伦的大月亮时,在他的心里,依然想念的是自己故乡苇坑上那轮小月亮。 齐读: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师引导:季爷爷年事已高,流经辗转,欣赏着朗润园的良辰美景,但他心中所思念,永远是自己故乡那轮平凡的小月。 齐读: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4.学习最后一段。 5.小结: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的象征。作者借助“月”这个意象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请同学们跟随音乐,入情入境再次读文,去触摸季羡林老先生故乡的小月亮吧! 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说说作者心中的他乡月是怎样的?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或进行批注。 思考部分句子。 激情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感受故乡带给他的爱。
活动意图:运用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故乡的思念,体会季羡林童年时候的快乐,以及故乡给予她的快乐与爱。
活动四:学习方法,升华迁移
1.小结: 一轮明月,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思念。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借物抒情。 2.仿写句子。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子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情。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啊! ___________________,我什么时候能够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观看超月亮。 1.在教师指导下知道什么是借物抒情。 2.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思乡的诗文。
活动意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思乡诗文,和学生分享。
作业分层: 基础作业: 一、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渺小(miǎo) 篝火(gōu) 萌发(méng) B.澄净(chéng) 清澈(chè) 莱茵(lái) C.旖旎(ní) 祥瑞(ruì) 无垠(yín) D.顷刻(qǐng) 巍峨(é) 燕山(yān) 二、阅读画线的句子,联系前后句意,写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1.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数也数不完。 ( ) 2.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一下子明白了: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 3.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 拓展作业:课外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