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回顾回忆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放热。汽化有哪些方式?1.蒸发。2.沸腾。物质变化OK!我们已经学完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我们在之前学习化学的时候,接触过水电解的实验。那么突击检查一下,水电解产生了什么物质?氢气和氧气。氢气产生在什么极?氧气产生在什么极?负极和正极。物质变化我们怎么检验产生的是氢气还是氧气?拿燃着的木条放于管口,如果管口气体被点燃,且火焰呈淡蓝色,则说明是氢气。拿带火星的木条放于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物质变化那么我们已经知道,水电解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水电解实验是一个化学变化。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它们有产生新的物质吗?没有,所以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的变化,我们称作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的变化,我们称作化学变化。例如水结成冰,酒精挥发,铜丝拧成电线等等。例如酒精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等。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宏观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无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产生微观上:分子无变化,仅改变分子的间隙分子发生变化,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是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变化学完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性质,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吸水性等物质变化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区别: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质变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例如: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作燃料。铜具有导电性,所以我们用作导线。石墨硬度小,所以我们用于制作铅笔芯。物质变化我们知道温度会改变物质的状态。例如前面学过的熔化和凝固等等,这些属于物理变化。那么温度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物质变化这个就是我们之前讲液体扩散实验见过的硫酸铜,只不过之前是溶液,溶在了水里。现在是一块晶体,像一块蓝宝石一样,非常漂亮。物质变化我们现在对这个硫酸铜晶体进行加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把硫酸铜晶体放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能够观察到,硫酸铜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的粉末。物质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说明需要从外界吸收热。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晶体(蓝色)加热无水硫酸铜粉末(白色)水+物质变化在白色粉末中加入少量水,会发现白色粉末消失了一部分,得到蓝色溶液。此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发现温度比加入的水的温度要高,说明这个反应会放热。物质变化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粉末(白色)水+物质变化做完了硫酸铜的实验,我们再来看看铁丝、铜片和镁条的一些变化实验。铁丝铜片镁条铁丝和镁条呈现银白色,铜片呈现紫红色。物质变化这是它们本身的颜色,有的同学可能会疑惑,铜不是黄色的吗?这是我们日常见到的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这是纯铜,铜本身是紫红色的。这是青铜,也就是常说的青铜器,呈现青灰色。加上前面的硫酸铜,是蓝色,是不是很神奇,颜色多种多样。物质变化我们把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白醋,观察实验现象。1.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2.铜片无变化。3.镁条溶解更快,且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物质变化总结:1.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时,往往都会伴随一些现象。2.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者产生沉淀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3.但是你不能说发生了现象就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通电发光、发黑,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练习C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练习B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练习B3.2019年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有16级,这使其成为201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和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的台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搭建帐篷 B.生火做饭C.铲除废石 D.砍倒树木感谢观看新版科学 第三章 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基础练习:1.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的化学性质的是(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2.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下列相关描述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易挥发 C.有特殊气味 D.易溶于水3.铁易生锈,这是铁的( )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化学性质 4.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金属生锈 C.灯泡发光 D.光合作用5.陶艺制作DIY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下图四个环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揉搓泥料 B.拉胚成形 C.晾干刻字 D.高温烧制6.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食醋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擦酒精的办法给发热病人降温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纯碱发面蒸馒头 7.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高温下铁变成“铁水” B.春天冰雪融化C.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 D.秋天树叶变黄8.下列事实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汽油作燃料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 D.用石墨制铅笔芯9.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全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化物、可燃性 B.颜色、密度 C.溶解性、毒性 D.缓慢氧化、农家肥腐熟 10.一支蜡烛将其点燃,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剩下的蜡烛与原来比,发生变化的是( )A.质量 B.密度 C.熔点 D.化学性质11.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降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12.生产、生活及自然界中常发生以下变化:①编织竹篮 ②铁钉生锈 ③冰雪熔化 ④煤炭燃烧以上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是 。13.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14.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提高训练15.萘是由萘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表示萘在不同时刻的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萘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萘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②>①C.①→③发生了化学变化 D.萘属于非晶体16.国庆期间小华跟随父亲一起游完了新光古村落,体验了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在下列体验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有( )(1)拉石磨磨大豆 (2)咀嚼淡白米粉饼皮感觉有点甜(3)在农庄用麦秆编蒲扇子 (4)在烧烤店利用木炭烧烤A.(1)(3) B.(2)(4) C.(1)(4) D.(2)(3)17.有下列物质的变化或物质的性质:① 蔗糖能溶于水;②滴水成冰;③氢气燃烧;④镁可以燃烧;⑤鸡蛋发臭;⑥玻璃破碎;⑦酒精易挥发;⑧铁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18.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②蜡烛燃烧;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冰块熔化19.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变化用字母填到下面空行内。A.木炭可以燃烧 B.苹果烂了 C.湿衣服变干 D.樟脑丸变小 E.金刚石很硬 F.晶体有熔点 G..煤燃烧 H.钢铁会生锈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1. 【答案】D【解析】A.铜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铜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B.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C.氮气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氮气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D.铁能够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铁的化学性质,选项正确,故选D。2. 【答案】A【解析】A、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B、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酒精易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3. D【解析】: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4. 【答案】C【解析】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金属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5. 【答案】D【解析】A、揉搓泥料只是泥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拉胚成形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晾干刻字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高温烧制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6. B【解析】:A、食醋与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因此食醋能除水垢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吸收热量,使病人体温降低,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纯碱显碱性,能中和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7. 【答案】D【解析】A.高温下铁变成“铁水”,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没有新物质生产,故A不符合题意;B.春天冰雪融化,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没有新物质生产,故B不符合题意;C.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D.秋天树叶变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8. 【答案】B【解析】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干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时吸热,为物理性质,故A不合题意。B、汽油作燃料,利用汽油的可燃性,为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利用氢气的密度比较小,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D、用石墨制铅笔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为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故选B。9. B【解析】:A、氧化性、可燃性都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颜色、密度都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毒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缓慢氧化、农家肥腐熟都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10. 【答案】A【解析】一支蜡烛将其点燃,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剩下的蜡烛与原来比,发生变化的是质量,因为蜡烛比原来变短;蜡烛的熔点、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选:A。11. 【答案】 ①③④ 见光、受热易分解【解析】(1)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以上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2)由于碘化银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可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见光、受热易分解。12. 【答案】 ②④ 有新物质生成【解析】①编织竹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铁钉生锈,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冰雪熔化,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煤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④,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是有新物质生成。13. 【答案】 ① 易挥发【解析】(1)乙醇具有可燃性,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①;(2)用酒精为高烧患者擦身时,由于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挥发时吸热使患者身上的热量降低,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故填:易挥发。14. 【答案】 化学 化学【解析】(1)湿法炼铜,原理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此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甲烷能燃烧是利用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15. 【答案】B【解析】A.奈在③时是气态,①时是固态,所以奈分子的间隔是气态时比固态时大,即③>①,故A错误;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奈在③是分子运动最剧烈,②时次之,①时分子运动最慢,即②>①,故B正确;C.①→③发生了状态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由图知奈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属于晶体,故D错误。故选B。16. 【答案】B【解析】(1)拉石磨磨大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咀嚼淡白米粉饼皮感觉有点甜过程中有新物质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3)在农庄用麦秆编蒲扇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在烧烤店利用木炭烧烤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17. 【答案】 ③⑤ ①⑦【解析】① 蔗糖能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滴水成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氢气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④镁可以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⑤鸡蛋发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⑥玻璃破碎,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⑦酒精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⑧铁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填:③⑤;①⑦。18. 【答案】 ④ ② ③ ①【解析】①汽油是易燃物品,属于化学性质;②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④冰块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19. 【答案】 C、D B、G【解析】A、木炭可以燃烧属于木炭的化学性质;B、苹果烂了的过程中有新的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湿衣服变干只是状态发生变化,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D、放在衣服中的樟脑丸变小是樟脑球的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E、金刚石很硬,硬度为物理性质;F、晶体有熔点,熔点为物理性质;G、煤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I、钢铁会生锈需要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物理变化为C、D;化学变化为B、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docx 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24张PPT) 练习(含答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