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22:文言文阅读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B.而山不加增 面山而居C.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D.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3.下面句子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下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各句中语气相同的一组是(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然足下卜之鬼乎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A.①② B.③② C.③① D.②④6.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二、填空题7. 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 同 ,意思: 重点词语。8. 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9. 丈夫之冠也( )10. 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1. 安居而天下熄( )12. 父命之( )13. 戒之曰( )14. 往之女家( )15. 与民由之( )16. 是焉得为大丈夫平( )17. 富贵不能淫( )18. 贫贱不能移( )19. 成武不能屈( )20. 填空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贤者能勿丧耳 (8)蹴尔而与之 22.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治经为博士邪 以我酌油知之 愿为市鞍马 用讫再火令药镕 23.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①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② 死于槽枥③ 之间,不以千里称④ 也。马之千里者,一食⑤ 或⑥ 尽粟一石。食⑦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⑧ ,且⑨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⑩ 之不以 其道 ,食之不能尽 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4.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5.属予作文以记之 26.或异二者之为 27.伛偻提携 28.焉得更有此人 29.特殊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表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判断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结构 状语后置30.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1) 与儿女讲论文义(2) 过中不至(3) 去后 乃至31.特殊句式(1)何以战 句式: (2)必以分人 句式: (3)战于长勺 句式: (4)夫战,勇气也 句式: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式: 32.虽有嘉肴《礼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① 也;虽有至道②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④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⑤ 也。《兑命》曰“学⑥ 学半”,其此之谓乎!3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但手熟尔“ ”同“ ”, (2)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 ”, 34.【梳理维度三:理清句式,翻译准确】按要求进行填空。(1)倒装句:“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翻译为 (2)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其中 ”是判断句的标志,这句话可翻译为 三、翻译35.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加粗词语。明日 36.解释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中加粗词语。吾妻之美我者 37.翻译(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9.小语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的翻译不清楚,请你帮他补全。(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翻译:士别三日,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翻译: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 。4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逆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①于鲁,周公②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③,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⑤,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⑥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放?(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三)【注释】①伯禽: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称“鲁公”。②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周成王的叔父,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③尊盛:位高势盛,④畏:同“威”,威严。⑤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⑥由:奉行,遵从。4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 聪明睿智B.非学无以广才 土地广大C.俭以养德 守之以俭者D.欣然起行 然一沐三握发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4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概括了修身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B.乙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诫子事件发生的地点。周公从六个方面逐层说理,巧妙铺排,体现了对伯禽语重心长的劝诫。C.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的断句是正确的。D.甲乙两文都是古人劝诫的精品,以精练语言阐述深刻道理,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读来发人深省。4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放翁家训【宋】陆游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②,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③。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选自《万金家书》)【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③端:这里指一个方面。45.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解释切须常加简束 字形推测法:会意字。甲骨文像捆绑在木棍【上的包囊O。金文淡 化了甲骨文中“木”【的形象,突出了包囊O和系扎包囊的绳结。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⑴ 盖非一端 查阅字典法:①用草编的覆盖物;②遮盖,掩盖;③大概,大约;④胜过,超过。 ⑵ (填序号)毋贻后悔 联想成语法:贻笑大方 ⑶ 4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4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48.“放翁家训”中“训”字的意思是 ,“训以宽厚恭谨”中“训”字的意思是 。(填选项)A.教导,教诲 B.训练 C.训释 D.规范,准则49.仿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陆游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赏析:“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字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了“学”“才”“志”的重要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殷殷教诲中蕴含着诸葛亮对儿子深切的期望。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50.《诫子书》与本文对少年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阐释。雪景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请研究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记雪月之观①【明】沈周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②。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④,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⑤,又四囿⑥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⑦然可爱。寒泱⑧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⑨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⑩而莫禁眄 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注释】①本文为沈周六十二岁时作。沈周,画家,文学家。②霁:雨后天晴或雪后天晴。③冱(hù):凝结。④烂:明亮,光明。⑤虚澄:空虚清澈。⑥囿:覆盖。⑦离离:历历分明。⑧浃(jiā):透。⑨栏楯(shǔn):栏杆。纵为栏,横为楯。⑩呀(xiā):张大嘴巴。 眄(miǎn):看、望。5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文言词句 提示方法 解释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联想成语法 兴风作浪 ⑴ 楼临水 兵临城下 ⑵ 若涂银 查阅字典法:①像,好像;②及,比得上;③你,你们;④至于;⑤假如,如果。 ⑶ (填序号)离离然可爱 课内迁移法:公欣然曰(《咏雪》) ⑷ 5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5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54.选文与《咏雪》在描绘雪景上有何共同之处? 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答,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两文的雪景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答案解析部分1.DA“辟”通“避”,躲避;B“辩”通“辨”,辨别;C“乡”通“向”,从前。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2.DA.惧其不已也,句意为:害怕他(指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其:代词,指代愚公的行为或决心。其如土石何,句意为: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这句话是反问句,表达了对于移山难度的质疑。其:加强反问的语气词,意为“怎么”。B.而山不加增,句意为: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这里,“而”表示转折关系,指出尽管愚公在努力移山,但山本身并没有变化。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意为“但是、然而”。面山而居,句意为:面对着山居住。这里描述了愚公一家的居住环境,即他们住在山脚下,面对着大山。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C.始一反焉,句意为:才能往返一次。这里,“反”通“返”,表示往返、来回。整句话描述了愚公移山过程中往返的艰难。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且焉置土石,句意为: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这句话是疑问句,表达了对于移山过程中土石处理的困惑。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D.本在冀州之南,句意为:原本位于冀州的南面。这里描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原始位置。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表示所属关系。投诸渤海之尾,句意为:把它(指挖出的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这里,“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和地点。整句话描述了愚公移山过程中处理土石的方式。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表示所属关系。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3.DA:“之”省略了,之代指前面的衣食。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C:一鼓作气,二(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D:句子成分齐全。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句子的省略成分。常省略的成分有:主语、宾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判断省略的成分。4.B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句意是“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这是一个陈述句,并非判断句。B.“中轩敞者为舱”中“为”表示判断,意思是“是”,这也是一个判断句,句意是“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此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曰”是“叫做”的意思,句意是“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该句为一般陈述句,并非判断句。D.“其人视端容寂”中“视”意为“眼神”,“容”意为“脸色”,句意是“那个人的眼神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这是一个陈述句,并非判断句。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5.A①②句都为反问语气。 ③④都为一般疑问语气。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句子的语气。 主要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 一、陈述语气。 客观陈述事实,不包含强烈情感: 肯定陈述 你是学生。 强调陈述 是你弄错了。 否定陈述 他不愿意走。 二、祈使语气。要(请)求或禁止某些行为,感彩不强烈: 要求式 请把书递给我。 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 禁止式 不要动屋里的东西! 禁止吸烟! 三、感叹语气。对事物、行为表示赞赏或否定,有强烈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色彩: 主谓式:多么雄伟啊,长城! 他们是世界上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四、疑问语气。此种情况较为复杂,一般疑问句根据其结构特点和所表达的疑问语气,可以分为四类: 1、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 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2、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既可以使用升调,也可以使用降调。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吧”。 3、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 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固有格式。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啊、吧”。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使用肯定和否定叠和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肯定和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6.DD:“皆以美于徐公”译为:“(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和直接宾语。“以”就是“以为,认为”,是这句话的谓语动词,直接宾语“我”省略了。“美”是指“比……更美”。“于”引导的介词短语做状语修饰“美”,就是“比徐公更美”。故答案为:D本道题考查文言文的省略句式。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补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更容易翻译。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解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补充。7.舍;释;解除、消除例句翻译为: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舍:通“释”,解除、消除故答案为:舍;释;解除、消除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广为接受的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8.真正,确实9.行冠礼10.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11.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12.教导、训诲13.告诫14.同“汝”,你15.遵从16.怎么,哪里17.惑乱,迷惑。文中是使动用法18.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19.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分析、积累。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8.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得有大志、有作为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故答案为: 真正,确实9.丈夫之冠也:男子行冠礼,冠:动词,行冠礼。故答案为:行冠礼10.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得有大志、有作为的男子吗?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故答案为: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11.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平安居住天下就太平,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故答案为: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12.父命之:父亲教导她,命:教导、训诲。故答案为: 教导、训诲13.戒之曰:告诫他说,戒:告诫故答案为:告诫14.往之女家:到了你得夫家,女,同“汝”,你。故答案为:同“汝”,你15.与民由之:和百姓一同遵从,由:遵从。故答案为:遵从1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焉:哪里、怎么。故答案为:哪里17.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淫:使.....迷惑。故答案为: 惑乱,迷惑。文中是使动用法18.贫贱不能移:贫穷低贱不能使他动摇,移:使.....动摇、改变故答案为: 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19.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屈:使......屈服故答案为: 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20.沾染(污秽)。;洗。艳丽。;横生枝蔓。旁生枝节。;竖立。;更加。;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一丝污秽。其中“染”字在这里表示“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意思是莲花在清澈的水中洗涤,却不会变得艳丽。“妖”在这里则指“艳丽”;不蔓不枝:它不横生枝蔓,也不旁生枝节。“枝”用来形容植物的枝条;亭亭净植:这句话形容莲花笔直而洁净地竖立在那里;“净植”则是“洁净地竖立”的意思;香远益清:这句话描述了莲花的香气越远越显得清新“益”则表示“更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意思是莲花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慢地玩弄。其中“亵”字表示“亲近而不庄重”,“玩”则指玩弄、戏弄;。故答案为:沾染(污秽);洗。艳丽;横生枝蔓。旁生枝节;竖立;更加;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1.(1)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同“辨”,辨别。(3)祸患、灾难(4)停止(5)不只,不仅。(6)什么益处(7)丧失(8)用脚踢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1)句意为: 因此,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苟得 : 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 句意为:那么面对优厚的俸禄却不顾礼义去接受它。 辩 :同“辨”,辨别。(3)句意为: 所以,有些祸患(是我)不愿躲避的。 患 : 祸患、灾难 (4) 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已 : 停止 (5)句意为: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非独 : 不只,不仅。 (6)句意为: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何加 : 什么益处 (7) 句意为: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丧 :丧失。(8)句意为: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 蹴 : 用脚踢 。故答案为: 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同“辨”,辨别。 祸患、灾难; 停止; 不只,不仅。 什么益处 ; 丧失 ; 用脚踢。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2.语气词,同“耶”;指射箭都是凭手熟的道理;买;完毕①翻译为: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②翻译为: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之:指射箭都是凭手熟的道理。③翻译为: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 市:买。④翻译为: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讫:完毕。故答案为:语气词,同“耶”;指射箭都是凭手熟的道理;买;完毕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常考的虚词是:之、而、以、于、其。23.同“祇(只)”,只、仅;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著称;吃一次;有时;同“饲”,喂;同“现”,表现;犹,尚且;马鞭,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按照;方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尽,竭尽;才能、才干;通晓;面对;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故答案为:同“祇(只)”,只、仅;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著称;吃一次;有时;同“饲”,喂;同“现”,表现;犹,尚且;马鞭,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按照;方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尽,竭尽;才能、才干;通晓;面对;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4.连词,因为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以: 连词,因为。故答案为: 连词,因为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25.属,同“嘱”,嘱托26.或许27.老人28.还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5.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属 :属,同“嘱”,嘱托故答案为:属,同“嘱”,嘱托26.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故答案为: 或许27.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 : 老人故答案为: 老人28.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更 : 还故答案为: 还29.“……也”;“……者也”;“于生者”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者,.....也);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被动句(见、于、为)。所欲有甚于生者,翻译为: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是倒装句。故答案为:“……也”; “……者也”; “于生者”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者,.....也);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被动句(见、于、为)。30.(1)谢太傅(2)那朋友(3)太丘;那朋友本题考查省略句。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故答案为:⑴ 谢太傅 ; ⑵那朋友 ;⑶ 太丘 ; 那朋友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31.(1)宾语前置(2)省略句(3)状语后置(4)判断句(5)省略句(1)正常语序:以何战。(2)正常情况:必以(之)分人。(3)正常语序:于长勺战。(4)有“……也”为标志,是判断句。(5)正常情况: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故答案为:(1)宾语前置(2)省略句(3)状语后置(4)判断句(5)省略句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古文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要记住经典句子,并举一反三。32.味美;最好的道理;困惑;自我反思;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同“敩(xiào)”,教导【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故答案为:味美;最好的道理;困惑;自我反思;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同“敩(xiào)”,教导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3.(1)尔;耳;相当于“罢了”(2)构;勺;勺子(1)翻译为: 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2)翻译为: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 杓:同“勺”,勺子。故答案为:(1)尔;耳;相当于“罢了”(2)杓;勺;勺子(1)(2)这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广为接受的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34.(1)有何陋(之);有什么简陋的呢(2)也莲;是花中的君子(1)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属于宾语前置。重点字“陋”。陋:简陋。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也,是判断句标志。故答案为:(1)有何陋之;有什么简陋之处呢?(2)也;莲是花中的君子(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及翻译。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2)本题考查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及翻译。1)判断句的标志:①……者,……也;……者也。②耳、乃、则、皆。③为、是。④非、无、莫、未,表示否定判断。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35.第二天明日,第二天。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及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36.认为美(漂亮)。美,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及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37.(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2)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3)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4)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2句中的“惧”、“熄 ” 。第2句中的“顺 ”、“道 ”。第3句中的“女”、“违”。 第4句中的“淫”、“移”、“屈”。故答案为: (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2)、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3)、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4)、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38.(1)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拏、毳、焉得、此人”。拏:牵引,划动。毳:鸟兽的细毛。焉得:哪能。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1)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39.(1)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2)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1)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即、更、刮目、待”。即:就。更:另外,重新。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睨、去”。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 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7.去:离开。故答案为:(1) 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2) 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1)(2)这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40.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肉食者:在古代中国,肉食通常是贵族、统治者或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因此,“肉食者”在这里指的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或贵族。鄙:这个字在这里有贬义,表示见识短浅、庸俗、不高明。它用来形容那些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和深刻见解的人。远谋:指的是深远的谋略或长远的计划。它强调了对未来情况的预见和规划,以及对大局的把握。故答案为: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41.C42.①不看淡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43.B44.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其次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渗透的观点和情感。(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周成王将鲁地封给伯禽。周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在天下不算轻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天下的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并用节俭来保有它的人,必定会有平安;禄位尊贵盛大,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聪明睿智,并用愚笨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明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41.A.不同,“非淡泊无以明志”中“明”是“明确、坚定”的意思;“聪明睿智”中“明”是“聪慧”的意思。B.不同,“非学无以广才”中“广”是“增长”的意思;“土地广大”中“广”是“宽阔”的意思。C.相同,两个“俭”都是“节俭”的意思。D.不同,“欣然起行”中“然”是“……的样子”的意思;“然一沐三握发”中“然”是“可是”的意思。故答案为:C。42.①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翻译:不看淡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②重点词: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谦逊有礼;荣,荣耀。翻译: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故答案为:①不看淡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43.A.正确;B.有误,乙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诫子事件的背景,而非地点;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B。44.甲文告诫孩子要修身养性、治学做人。文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直接点明要通过“静”和“俭”来修养身心和品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坚定的志向,否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急躁会影响精神和性情,最终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老去却一事无成。乙文告诫孩子要谦虚谨慎。周公以自己的地位为例,“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说明即使地位尊贵也要礼贤下士。然后从“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六个方面阐述拥有各种优越条件时,要用谦虚的品德来守护,否则就会像桀、纣一样“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故答案为: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45.约束;③;留个、剩下46.像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47.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48.D;A49.“切须”是务必的意思,“令”和“勿令”强调了年轻人应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告诫晚辈要多读书,不要和轻薄浮躁的人结交,严厉的措辞中饱含陆游对晚辈的深切训告与严辞教导。50.①《诫子书》中侧重教导少年要修炼自己的性情,要以淡泊之心来坚定志向,要保持内心平和宁静才能在实现远大目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②《放翁家训》中告诫年轻人不要恃才傲物,不要结交轻薄浮躁之友,要努力读书,培养高雅的志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此方能成才。(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参考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薄浮躁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后悔和遗憾。45.(1) 原句 “切须常加简束” 意思:一定要常常加以约束。简束:约束。 (2) 原句 “盖非一端” 意思:大概不止一个方面。盖:大概,大约。 (3) 原句 “毋贻后悔” 意思:不要留下后悔。贻:留下、剩下。故答案为:约束;③;留下、剩下46.重点词:“如此”:像这样,指代前文所提及的行为方式或状态。“十许年”:许,表示约数,“十许年” 即十多年。故答案为: 像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47.“若有之” 中,“若” 是连词,表假设,“有之” 可理解为 “有这种情况”,“之” 指代前文所提到的某种情形,此部分构成假设条件,可独立停顿。“父兄当以为忧”,“父兄” 是主语,表示父兄这类人,“当以为忧” 是谓语部分,“当” 为应当,“以为忧” 即 “以之为忧”,把它当作忧虑的事,主谓结构完整,表达了父兄对于 “若有之” 这种情况应持有的态度,故在此处停顿。“不可以为喜也”,同样是对父兄态度的进一步阐述,“不可以” 表否定,“为喜” 即当作喜事,“也” 字加强语气,表明不应该把这种情况当作喜事,与前文紧密相连又有转折之意,所以在此断句。故答案为: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48.本题考查对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理解,通过选择合适的义项来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对于 “放翁家训” 中的 “训”,结合语境,这里的 “家训” 是指家庭的规范、准则,所以应选 D。而 “训以宽厚恭谨” 中,“训” 后面接的是 “宽厚恭谨”,是教导晚辈要具备的品德,所以此处 “训” 是教导、教诲的意思,选 A。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每个句子的语境和语义。故答案为:D;A49.本题要求仿照给定示例,从词语赏析的角度体会句子中作者说话的语气和情感,重点考查对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明确要赏析的词语 “切须”“令”“勿令”,“切须” 强调了事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务必之意;“令” 和 “勿令” 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明确指出晚辈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通过这些词语的分析,能感受到作者严厉的态度,进而体会到作者对晚辈深切的训告和教导之情。解题时要像示例一样,先解释词语含义,再分析语气和情感。故答案为:“切须”是务必的意思,“令”和“勿令”强调了年轻人应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告诫晚辈要多读书,不要和轻薄浮躁的人结交,严厉的措辞中饱含陆游对晚辈的深切训告与严辞教导。50.这是一道对比分析题,要求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阐释《诫子书》和《放翁家训》对少年成长提出的不同要求,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比分析能力。对于《诫子书》,要从文中找到关于少年成长的关键语句,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等,概括出其对少年在修炼性情、淡泊明志、保持宁静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放翁家训》,则从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 等语句中,总结出对少年不要恃才傲物、不结交不良之友、努力读书、培养志趣和习惯等方面的要求。答题时需清晰阐述两篇文章各自的要点,并结合原文具体语句分析。故答案为: ①《诫子书》中侧重教导少年要修炼自己的性情,要以淡泊之心来坚定志向,要保持内心平和宁静才能在实现远大目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②《放翁家训》中告诫年轻人不要恃才傲物,不要结交轻薄浮躁之友,要努力读书,培养高雅的志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此方能成才。51.兴起,此处译为下雪;靠近;①;……的样子52.这天晚上月亮出来了,月光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53.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54.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咏雪》将雪景比作空中撒盐的景象,以及柳絮乘风漫天飞舞的景象;《记雪月之观》将雪景比作“涂银”“泼汞”。比喻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景之美。特点:《咏雪》以柳絮描绘出白雪纷纷扬扬飞舞的姿态,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了其轻盈飘舞的点,富有诗意和美感;《记雪月之观》则从静态的角度描绘出月与雪交相辉映的景象,“涂银”“泼汞”更凸显出雪的洁白无瑕,体现了雪晶莹剔透的特点。同时,“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还通过细腻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雪景的清新、宁静之美。(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没有降雪。戊申年正月初三才下雪,(正月)初五开始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没有消融,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这天晚上月亮出来了,月亮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起身(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下面(的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被皑皑白雪覆盖,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泼了一地的水银,射出的光彩照耀着人,照得人的骨肉仿佛也变得莹洁透明。明月映照在寒冷的清波上,树影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映照着人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冰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于是靠在栏杆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我)不觉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凝视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种神奇的景观。51.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①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作:兴起,此处译为下雪。楼临水:①楼靠近水。临:靠近。若涂银:①好像涂上了一层白银。若:①像,好像。离离然可爱:①排列成行的样子十分可爱。然:…… 的样子。故答案为:兴起,此处译为下雪;靠近;①;…… 的样子52.重点词为:是:在古文中常作指示代词,意为 “这”“此” 。这里 “是夜” 即 “这天晚上”,明确了时间背景。争烂:“争” 有争相、竞争之意,“烂” 本义是指火光明亮,此处引申为光彩夺目 。“月与雪争烂” 描绘出月光和雪的光芒相互辉映、交相闪耀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壮美而又奇幻的画面感。故答案为: 这天晚上月亮出来了,月光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53.从语法角度来看,“仰”“俯”“呀”“眄” 均为动词,分别表示抬头、低头、张大嘴巴、斜着眼看的动作,作句子的谓语。“而” 在这里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和形容词,表修饰关系,连接谓语和后面的状态描述。“茫然”“恍然”“莫禁”“莫收” 分别是对前面动作状态的描述,作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时呈现出的状态。由于它们各自描述不同动作的状态,语义相对独立完整,所以在这四个动作短语之间进行断句,这样便能清晰地划分出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层次 。故答案为: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54.本题重点考查对两篇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要求考生能敏锐捕捉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并准确阐述其表达效果。通过对比,考查对不同文本中同一修辞运用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雪景各自的特点。这既考查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又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和特色的理解。首先,要准确找出两篇文章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如《咏雪》中的 “撒盐空中差可拟” 和 “未若柳絮因风起”,《记雪月之观》里的 “若涂银,若泼汞” 。接着阐述比喻的作用,即把抽象的雪景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更直观地体会到雪景的美。对于《咏雪》,从 “柳絮因风起” 这句可以看出是从动态角度描绘雪景,突出雪轻盈飘舞的特点,富有诗意。针对《记雪月之观》,“若涂银,若泼汞” 描绘出静态下洁白无瑕的雪,“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 则进一步从环境描写展现出雪景清新、宁静的特点。要紧扣文本具体语句,分析其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怎样的雪景特色。故答案为: 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咏雪》将雪景比作空中撒盐的景象,以及柳絮乘风漫天飞舞的景象;《记雪月之观》将雪景比作“涂银”“泼汞”。比喻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景之美。特点:《咏雪》以柳絮描绘出白雪纷纷扬扬飞舞的姿态,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了其轻盈飘舞的点,富有诗意和美感;《记雪月之观》则从静态的角度描绘出月与雪交相辉映的景象,“涂银”“泼汞”更凸显出雪的洁白无瑕,体现了雪晶莹剔透的特点。同时,“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还通过细腻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雪景的清新、宁静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