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地理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A D C A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A D C16.(1)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外力剥蚀、风化作用下形成球状花岗岩地貌。(2)花岗岩坚硬、不溶于水,不易被侵蚀,整体保存相对完整;花岗岩性质单一,在长期风化作用下,易形成球状。(3)生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经济:影响旅游收入,损害长期收益;社会:损坏了地质科普教育的宝贵资源。17.(1)气候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形类型复杂,水热组合多样;山区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越。(2)对农户组织技术培训,提高种植管护技术;优选良种,建设药材种植基地,为企业提供优质药材;开发本土中药材文化价值与观赏价值,发展特色旅游。18.(1)经济较发达,货物运输需求量大;物流业发达,与沿海港区的交通通达度高;政策支持,保障无水港发展。(2)实现货物的高效、低成本运输,推进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内、区际经济联系,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1) 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河谷干热;谷风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加快了谷底水汽的耗散。(2)影响表土稳定,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3)采用鱼鳞坑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恢复植被生长环境;收集雨水和电板清洁用水,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补给;种植乡土优势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年山西陵川连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连翘为多年生落叶灌木(下图),陵川连翘多分布在1200米以上的石质山南坡或疏灌木丛中,根系发达。连翘在陵川县绝大多数为自然野生,为了减少杂灌和连翘的竞争,清杂露翘是每年要进行的工作。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材料推断,连翘的生长习性为()①不耐寒②,忌涝渍③喜光照④耐干旱A.①23B.①2④C.①34D.2342.推测陵川县进行清杂露翘的月份最可能是()A.3-5月B.6—8月C.9-11月D.12一次年2月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出生人口已经连续7年下降。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试卷第1页,共8页万人)■中国总人口年度变化12001000800600400200-200-400司黛幕号餐是餐篇员后常局高发常后爱君是得得是年份例)3.专家预测,长期看我国人口问题仍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①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2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③人口政策调整④生育成本高A.①23B.①24④C.①34D.2344.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①推行延迟退休②完善生育支持体系③提高受教育水平④推动户籍改革A.①23B.①2④C.①3④D.234“七下八上”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防汛关键期,即7月下旬到8月上旬累计降水量会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下图示意2010~2022年“七下八上”防汛期累计降水量和突破历史极值站点数。完成下面小题。华北、东北、黄淮地区破历史极值累计雨量(毫米)年份站点个数100080060040020002022202128202020193201829201782016201522014420132012201118201019试卷第2页,共8页5.“七下八上"防汛期的降水特点是()A.持续时间长B.降水强度小C.年际变化小D.局地性较强6.“七下八上"防汛期气候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影响B.南海及西太平洋的台风活动频率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D.北方暖湿气流和南方干热气流相遇意大利多山地,南部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的活火山,该地区曾位于古地中海,该国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产品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其“卡拉白”大理石为世界著名的优良大理石品种。目前意大利在开采本国资源的同时,也大量从周边国家进口荒料(石材初级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意大利石材产区7.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意大利优质大理石的形成过程()A.长期沉积一岩浆活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B.外力侵蚀一长期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岩浆活动C.长期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一岩浆活动D.岩浆活动一长期沉积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8.分析意大利进口周边国家荒料的最主要原因()A.品牌优势B.原料质量高C.市场需求大D.保护本国环境试卷第3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_2025021007155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