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一 2.26—3.1 《北京的春节》(3)《腊八粥》(2)书法展评(1) 假期读书交流会(2)二 3.4—3.8 《古诗三首》(2)《藏戏》(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三 3.11—3.1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3)《骑鹅旅行记(节选)》(1)《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1)《口语交际》(1)课外阅读(1)书法(1)四 3.18—3.22 《习作》(2)《语文园地》(2) 《快乐读书吧》(3) 书法(1)五 3.25—3.29 《匆匆》(3)《那个星期天》(2)《习作例文》(1) 课外阅读(1)书法(1)六 4.1—4.5 《习作》(2)《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清明节放假2天七 4.8—4.12 《十六年前的回忆》(3)《为人民服务》(3) 课外阅读(1)书法(1)八 4.15—4.19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1)《综合性学习》(3)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2)九 4.22—4.26 《文言文二则》(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书法(1)十 4.29—5.3 《表里的生物》(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1)《口语交际》(1)课外阅读(2) 书法(1) 五一劳动节放假3天十一 5.6—5.10 《习作》(2)《语文园地》(2) 《难忘小学生活》(4)十二 5.13—5.17 古诗词阅读:《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1) 《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 《江上渔者》《泊船瓜洲》(1) 《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 《浣溪沙》《清平乐》(1)古诗词交流(2)书法(1)十三 5.20—5.24 复习(8)十四 5.27—5.31 复习(8)十五 6.3—6.7 分类复习(8)十六 6.10—6.14 分类复习(8) 端午节放假1天十七 6.17—6.21 综合复习(8)十八 6.24—6.28 综合复习(8)十九 6.29—6.30 毕业考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春季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第一部分 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年◎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2~4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口语交际3次,习作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安排“古诗词诵读”和“综合性学习”板块。◎生字:写12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生感悟;深深的怀念;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1)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2)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3)人生感悟——精神文化(4)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第二部分 教材的主要特点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老舍、沈从文、丹尼尔·笛福、马克 吐温、朱自清、史铁生、毛泽东……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匆匆》《那个星期天》……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文”的弱化。☆各个专题的读写点(1)民风民俗 详写和略写(2)外国名篇名著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3)人生感悟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4)深深的怀念 课文的叙述顺序(5)科学精神 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6)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三、内容更多考虑过渡与衔接 1.结构与思路体现教材的连贯与一致☆“双专题”性质: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词语盘点:方便学生自测自查。☆口语交际 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回顾 拓展: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2.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中小学教材衔接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编写理念;“异”——各学段梯度与衔接。(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1】专题设置的人文内涵前后贯通。 ●六年级下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一、不同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二、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三、平凡的小事可以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体会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四、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五、感受科学家们伟大成就背后所透出的科学精神。【2】 读写训练点的设置体现梯度与衔接。(2)课文选编,注重衔接。 ●名著导读与鉴赏,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视野,训练浏览。长篇:《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梗概 精彩片段) ●文体多样,六年级下册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 第三学段的文体阅读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和“阅读说明性文章” 。第四学段的文体阅读要求:增加了“阅读科技作品”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文言文学习的编排。(3)体现弹性,留有空间。【1】略读课文的安排。【2】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与用途。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作为课后思考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 【3】古诗词背诵单独安排,与初中教材一致。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一)学生进入最后一个学期前,教师首先要思考,学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基本语文能力——(1)认识至少3000个常用汉字,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2)学生喜欢习作,表达比较流畅且错别字较少。(3)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4)学生喜欢语文,发言积极,思想活跃。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5)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比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查字词典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等。(二)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三)教师的反思:☆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归结为一句话: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我打算干些什么?(突出重点、弥补不足、总结提高、平稳过渡)(四)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的教学目标●阅读方式朗读: 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 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300字。浏览: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其他:第三学段(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词句积累、标点运用等词句:第三学段(5~6年级)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标点: 第三学段(5~6年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训练点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体能力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2)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学段(5~6年级):(1)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习惯与积累第三学段(5~6年级):(1)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2)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二、生字生词教学建议 1.结合本课的生字,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辨析相近或相类的字(可以用一些随堂练习来进行)。 2.不要脱离开语言环境进行字词的解释,不作词性、词类的分析。 3.少数不认识的生字,除了让学生查字典认识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一些识字方法先猜一猜,再核实。 4.写字时参考“词语盘点”,尽量结合着词语来写,对学生习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别字,注意帮助学生改正。 5.在正确、美观的基础上,逐步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三、阅读教学建议 1.目前阅读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朗读太多,由过去一段一段的讲变成了一段一段的读,让学生觉得乏味。 (2)对课文作图解式、结论式的说明,缺乏对学生体会过程的引导。 (3)带领学生体会表情达意的办法不够多,容易变成单纯的知识讲解。 (4)问题不是设置在有疑处,虚假的一问一答。 (5)教学过程枯燥僵化,缺乏有创意的设计。 (6)太局限于教材,对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2.把握“读”与“讲”的关系。 (1)高年级的“读”重点是默读,是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2)不是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段落都适合朗读,选取值得积累和体验的段落朗读。 (3)朗读要讲究层次和实效。 (4)“讲”主要是方法的引导和渗透。 (5)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3.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 (1)充分发挥朗读的熏陶感染功能,但“读”并不是体验和感悟的唯一方法。(2)“形象大于思想”,感受形象比抽象特点更重要。(3)从“客观”的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4)适当使用教学媒体,防止图解文本。4.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1)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表达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要只归结“总—分—总”之类的结构概括。(2)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3)多读多背积累表达方法。(4)引导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你来写,会如何表达?5.掌握提问的技巧。(1)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2)要用好、用足课后的思考题。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少提简单陈述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6.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千篇一律,设计教学有点创意。●一些课文教学重点的提示如下:《北京的春节》:☆了解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感受北京语言的味道和谈话式的文风;文字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爱;“阅读链接”的使用。《藏戏》:☆可作课前布置,搜集相关资料。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鲁滨孙漂流记》(节选):☆激趣入手,方法贯穿,加强互动。阅读“梗概”后大致了解全书内容;“精彩片段”教学前要介绍前因后果;激发学生阅读全书是教学的重点;可以先布置学生阅读全书,然后通过“班级读书会”来讨论交流。《匆匆》:☆写作背景不必过多交代,重在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修辞手法重在体会这样用的好处而不是判断何种修辞手法;朗读、感悟优美的语段;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你来写一篇要珍惜时间的文章,你会怎么写?《为人民服务》:☆感受演讲词的文风;充分理清文章脉络;说理深入浅出、思维缜密、说服力强;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帮助理解;适当运用其他学习资源,如电影《张思德》,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文言文二则》:☆朗读是第一位的,以感受为主;用一些学过的成语故事来导入,让学生感受两种语言方式的不同;不宜采用逐词逐句对译的方式;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一则精讲,另一则适度放手自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初步接触论说文体,以感受为主,少用些术语;重在对科学精神的把握,少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觉得通过这些事例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如果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会通过什么样的事例来说明?7.“古诗词诵读”的使用不必占用教学时间来讲解:利用注释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重点在背诵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