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春之光【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提示性的句子,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人公形象。2.体会和学习文章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的多种写作手法。3.思考黄文秀精神品质的来源,在生活中继承和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青春是什么样的?是活力四射的校园生活,还是充满憧憬的未来梦想?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不一样的年轻人,她叫黄文秀。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在暴雨中,为了守护乡亲们的家园,将青春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她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担当。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红蕾的《青春之光》 ,感受黄文秀如何用青春点燃希望,探寻青春真正的价值。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2019 年 6 月 17 日,黄文秀在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24。祝红蕾在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时,被黄文秀事迹深深刺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黄文秀,祝红蕾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多次前往百坭村实地采访,与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村民深入交流。她怀着对黄文秀的敬意与感动,以细腻笔触创作了《青春之光》,希望用文字再现黄文秀的 “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她的 “长征路”。(2)人物介绍黄文秀,1989 年 4 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的贫困家庭。她在 2011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百色革命老区,任职于百色市市委宣传部。2018 年 3 月,她主动请缨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黄文秀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带领 103 户贫困户中的 88 户 418 人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2019 年 6 月 17 日凌晨,她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因公殉职,年仅 30 岁。她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被追授 “时代楷模” 称号,获评 “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 ,还被授予 “七一勋章”。(3)走进作者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祝红蕾,山东潍坊人。自 15 岁起开始发表作品,在《大家》《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 200 余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清欢过红尘》等,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曾获山东散文 30 年创作新锐奖等,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青春之光》就是她为致敬黄文秀而创作的佳作。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2) 释一释重点词。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教师: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的?1.速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把握主要内容。2.通过事件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分段。第一部分(第1~4段):倒叙开篇,讲述黄文秀牺牲的经过。第二部分(第5~14段):追忆黄文秀初到百坭村开展工作的情景。第三部分(第15~27段):回忆黄文秀带领村民脱贫,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往事。第四部分(第28~38段):讲述人们深情怀念黄文秀。第五部分(第39、40段):赞颂像黄文秀一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党员干部群体,升华主题。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文章开头写黄文秀被洪水困住,有什么作用?预设:这是设置悬念,开篇就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大家迫切想知道黄文秀之后的情况。同时,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为后文讲述她的扶贫经历做铺垫,突出她在扶贫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 。教师:“百坭村有11个自然屯,共472户,其中195户是贫困户。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百泥村现状呢?学生: 描述百坭村的现状,用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进一步反衬黄文秀内心的焦急,突出黄文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教师:文章中多次提到黄文秀的驻村日记,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预设:通过日记内容,能更直观地展现黄文秀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比如她一开始面对村民排斥时的委屈,后来受到长征精神鼓舞后的坚定。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她的精神世界,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教师:找出文中黄文秀的日记中记录的话学生: 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预设:黄文秀日记中的话,展示了黄文秀调整心态、勇敢前行的心理,表现了黄文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黄文秀为百坭村脱贫付出了很多努力?预设: 她两个月用双脚走访完村里所有贫困户,绘制贫困户分布图;为发展砂糖橘产业,从请技术员指导、修路到联系果商、建电商服务站,事事亲力亲为;她还带领村民完善基础设施,为村子跑项目、请专家,几乎天天奔波在市、县、村之间 。教师:“这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 试着分析为什么把“长征”和“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做对比呢?预设:“长征”和“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做对比,意在强调虽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长征精神一脉传承。文中反 复提到长征,赞扬了黄文秀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优秀品质。教师:“2018年百坭村砂糖橘大丰收,产量高达90万斤。黄文秀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昼夜不停地发布信息,联系买家,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2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砂糖橘的销售由此搭上了“快车”。这一年,班统茂和他带动的四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为什么要列举百坭村砂糖橘大丰收数据呢?预设:用一系列数字交代了百坭村砂糖橘的 产量、销售量及村民收入等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黄文秀脱贫工作的成果,令人信服。第二课时教师:课文哪些句子令你感动,试着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学生:“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文秀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光辉精神比作照亮山村暗夜的灯光,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文秀为这片土地带来的新光亮、新希望,突出黄文秀精神的价值,回扣题目。学生:“那一本本驻村日记,仿佛是她与百坭村的对话,记录着她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百坭村的点滴变化。”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话” 一词将驻村日记赋予了生命,生动地写出了日记对于黄文秀的意义,它是黄文秀与百坭村之间情感交流的见证。通过记录 “喜怒哀乐” 和 “点滴变化”,展现了黄文秀与百坭村的紧密联系,以及她对这片土地和村民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体现了百坭村在她的努力下逐渐发生的改变。学生:“黄文秀用她的青春,在百坭村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一个大写的‘爱’字。”预设:“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表明黄文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真正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她用奉献和担当诠释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大写的‘爱’字” 则强调了她对百坭村村民、对扶贫事业深深的爱,她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黄文秀的精神品质和她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对她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教师:分析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预设:“难缠”本指人不讲道理,胡乱纠缠,使别人难于应付。这里贬词褒用夸赞黄文秀工作认真有韧劲使村民从排斥她变为接纳她。当黄文秀泥水淋漓地站在班统茂面前的时候,这个壮家汉子“认栽”了预设:“泥水淋漓”这 一细展现了黄文秀做群众工作的艰难与执着,这也是打动班统茂的原因之一。教师:说说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预设:以议论作结,由赞美黄文秀个人上升到赞美像黄文秀一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体。教师: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黄文秀的形象: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等的具体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找出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这位新来的百坭村第-书记“看上去文文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样子”。预设:侧面描写,借他人视角对黄文秀进行外貌描写,突出她文弱的样子,与后面工作中表现出的坚韧形成对比。他根本不搭理他一边说,一边把黄文秀“请”出了家门。此后,哪怕是远远见到她,班统茂都会绕道走班统茂深受感动,埋头干了起来。预设:侧面描写,班统茂的态度转变是黄文秀坚持劝说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黄文秀认真的态度及一心意带领村民脱贫的追求。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一天,她忙完回到宿舍,鞋都没脱就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浑身散架一般要不休息一天 她摇摇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呢。预设:概括性叙述与细节描写并行。开头概述黄文 秀做的六件事多角度展示了黄文秀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脱贫所做的工作。后文“鞋都没脱”“散架一般”“摇摇头”三个细写出黄文秀工作的辛苦劳累与强烈的责任感。包里除了笔记本、雨伞、手电筒,还有村民需要的创可贴、感冒药、农业技术资料,给孩子们的糖块和鞋袜,给孤寡老人的毛巾等日用品。预设:细节描写,黄文秀的包里装着自己工作的必备用品还有村民需要的东西,表现了黄文秀心里装着脱贫工作,装着村民所需所盼的崇高品格。文秀的父亲黄忠杰——这位不管多难都坚定支持女儿读书、教育女儿要感恩的老人,哽咽着谢绝了慰问金:“家里的困难,我们自己克服……这些钱拿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预设:侧面描写,黄文秀的父亲在家境困顿、自己病重、爱女去世的情况下仍拒绝慰问金,侧面表现出家风家教对黄文秀的影响。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 阅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的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关爱弱势群体,帮助百姓脱贫;从开始不被村民理解到后来深受敬爱;得知水渠被冲断后,冒雨连夜回村;坚守岗位,攻坚克难,奋勇争先,解决百姓所需。教师:黄文秀精神的时代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黄文秀优秀品质为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品质体系增添了亮丽色彩;黄文秀优秀品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力量;黄文秀优秀品质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群体奋发作为提供了榜样示范。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青春之光》以黄文秀的扶贫经历为主线,展现她从初入百坭村遭质疑,到用行动赢得信任,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过程。文章歌颂了黄文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出青年在时代使命面前的担当,激励大家心怀责任,为梦想与社会贡献力量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感悟1:初到百坭村,面对村民的不信任,她没有气馁,用一次次耐心的走访和真诚的帮助,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在发展产业时,技术难题、销售困境接踵而至,她却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要以黄文秀为榜样,勇敢面对,不轻易放弃,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感悟2: 黄文秀将青春奉献给脱贫事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青春的价值与使命。她本可以在大城市享受安逸生活,却选择回到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而拼搏。她的青春,因奉献而闪耀,因奋斗而精彩。这让我们明白,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要在为国家、为人民的付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用青春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 选材真实典型文章以黄文秀扶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像雨夜返村救灾、三劝班统茂当产业带头人等典型事例,生动展现她的工作日常与精神品质,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榜样力量,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预设2: 语言质朴平实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如实记录黄文秀的扶贫历程,如描写与村民交流、解决问题的场景,让初一学生易于理解,也更能体会到黄文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预设3:人物刻画细腻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黄文秀,如她雨夜被困的焦急、面对村民质疑的委屈,都展现出她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这位有血有肉的扶贫干部 。4.板书设计。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黄文秀的新闻报道,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体会其时代意义,与同学交流。预设:党组织的教育:身为党员,她始终将党的使命和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贡献。家教家风的影响:父亲一直教育她要知恩图报,回馈社会,这是她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扶贫事业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来源。个人的理想追求:她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教学反思】在讲授《青春之光》时,我先通过讲述黄文秀的事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黄文秀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黄文秀奉献精神的理解。但也存在不足,对文中一些细节描写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魅力;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我会加强对文本细节的剖析,优化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预习作业】1.预习本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有为有不为》一文的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文做准备;2.梳理《有为有不为》主要内容和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