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 “有为” 与 “不为” 的论述,把握文章主旨与核心观点。
2.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论证观点,学习严谨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人生就像一场漫长征途,处处充满选择。有时候,面对机会,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抓住,全力去做;可有时,面对诱惑,我们又得克制自己,坚决说“不”。这一取一舍之间,藏着大学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这位国学大师将凭借渊博学识和人生智慧,给我们讲讲为人处世的准则,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把握行为的分寸。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有为有不为》创作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期。当时,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中面临诸多选择与困惑,一些人急功近利,道德底线有所动摇。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感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道德,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2)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在梵学、佛学、吐火罗语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一生著作等身,《牛棚杂忆》饱含真情,《有为有不为》蕴含人生智慧,以深刻见解和朴实文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 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教师: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1.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具体解释“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3-7段):阐释自己对“大小善”与“大小恶”的理解。
第三部分(8):第三部分(第8段):强调每个人都应“有为”“有不为”。
2. 文章中 “有为” 和 “有不为” 的含义是什么?
在文中,“有为” 指的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 指的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关键在于 “应该” 二字,作者认为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进而知道什么是 “有为”,什么是 “有不为” 。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1.本文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预设: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教师:“2.“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学生: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教师:3.“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请试着分析这句话。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一步表达观点。
作者引用这句话,从“小”字着眼,辩证地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进而提出“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的观点,引出下文关于“善”与“恶”的大小的论述。
教师:4.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学生: “不但”“而且”……“最多”从个人利益角度交代投敌的后果。
“然而”一转,从国家、人民的角度分析文天祥就义的意义,帮助读者认识什么是大善与大恶。
教师: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阐述 “有为有不为” 与善恶观念的关系的?
预设: 作者认为 “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在于 “应该”,而 “应该” 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善恶观念相关。作者将善恶分为大小,小善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小恶如在公园里折花等。同时指出大善就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做出贡献,大恶就是叛国等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有为” 就是要做善事,尤其是大善之事,“有不为” 就是不做恶事,从大小善恶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 “有为有不为” 与善恶观念的紧密联系。
教师:作者在文中提到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与 “有为有不为” 有什么关联?
预设:作者提到 “一失足成千古恨” 是为了强调 “有为有不为” 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如果不能坚守 “有不为” 的原则,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即 “失足” 成恨。这是从反面说明 “有为有不为” 中 “有不为” 的意义,告诫人们要清楚什么事不能做,一旦做错,即使有能力去做其他 “有为” 之事,也可能因为这一 “不为” 之事的错误而前功尽弃,突出了秉持 “有为有不为” 观念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教师: 作者在论述 “有为有不为” 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能让是小善,不让是小恶,这是举例论证;还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 “大善” 与那些为了利益屈膝投敌的行为对比,以及小善小恶与大善大恶之间的对比,来阐述观点。
教师:作者在论述 “有为有不为” 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能让是小善,不让是小恶,这是举例论证;还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 “大善” 与那些为了利益屈膝投敌的行为对比,以及小善小恶与大善大恶之间的对比,来阐述观点。
教师:文章整体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先总述 “有为有不为” 的基本概念,点明关键在于分辨 “应该” 与 “不应该”,为全文定下论述基调。中间部分分别从善与恶有大小之分、大小善与大小恶存在联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是对总起观点的具体阐释,支撑和丰富了论点。结尾再次总结,强调人们要做到有为有不为,做错要回头,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教师:文中论述善与恶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两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两部分内容是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接开篇对 “有为有不为” 含义的阐述,进一步深入剖析什么是该为的 “善”、不该为的 “恶”,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为结尾呼吁人们践行 “有为有不为” 做铺垫,层层递进,让读者逐步理解作者的观点,使文章论述更加全面、深入 。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季羡林先生以良知良能判断 “有为” 与 “有不为”,但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的良知良能标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对 “有为有不为” 的界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在多元价值观中找到相对统一的 “有为有不为” 准则?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影响
导致判断标准多样化,如集体与个人利益至上文化对行为看法不同。
造成行为选择冲突,像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对遵循长辈意见观点相异。
模糊道德界限,不同文化对商业竞争手段等行为的道德判断有差别。
统一准则方法
回归基本人权和人性,保障人权、基于美好情感的行为为 “有为”。
遵循诚实、守信等普遍道德原则,提取文化中的道德精髓。
考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共同需求,推动有益行为,抵制破坏行为。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通过教育等促进理解,寻找共识并制定通用标准。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例及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人应在道德、伦理等层面明确界限,在有所作为中追求积极向上的目标,如为国家、社会、他人贡献力量,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要知晓有所不为,抵制违背良心、道德和法律之事,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倡导人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行为,在 “有为” 与 “不为” 之间找到平衡,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文章对人生准则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明确 “为” 与 “不为” 的界限是成长的关键。
在生活里,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利益诱惑。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努力提升自我,为社会创造价值;坚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像学术造假、违背公序良俗等。只有清晰界定行为边界,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 立意深刻,旁征博引
以渊博学识为支撑,在阐述观点时,从历史典故、名人言论到自身经历,信手拈来。谈及“为”与“不为”的标准,援引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又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如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等问题,古今对照,让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能深刻理解并认同其观点,在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预设2: 语言质朴,逻辑严谨
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话语直抒胸臆,如与读者促膝长谈,拉近与读者距离,让人倍感亲切。逻辑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抛出 “有为有不为” 这一核心论点,再从不同角度阐述 “为” 与 “不为” 的内涵、范畴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正确准则。每个观点都有充分论据支撑,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引导读者顺着思路深入思考,在朴实文风里领悟深刻道理 。
4.板书设计。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
八、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以 “我的有为与不为”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和理念。
【教学反思】
在讲授《有为有不为》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晰 “有为” 与 “有不为” 的内涵,再剖析文中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精妙之处,助力理解观点。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善恶、“有为有不为” 的看法。但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分析论证方法时,结合生活实例不够,学生理解稍显抽象;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思考时,给予的思考时间不足。后续我会融入更多生活素材,预留充裕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教学质量。
【预习作业】
1.预习本文,利用工具书疏通《短文两篇》一文的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文做准备;
2.梳理《短文两篇》主要内容和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