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三、教学重点。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四、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趣。以带领学生旅游为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播放黄山四绝,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2自然段。(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体会爬山前文中的“我”是怎么想的?(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4)小结。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2、学习3—5自然段,感知文中的“我”和老爷爷之间说了什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1)课件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2)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学生分组讨论。(3)教师小结: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分角色朗读。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3、学习第6—7自然段。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我()向峰顶爬去。a、“奋力”是什么意思?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a、“终于”是什么意思?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3)拓展,启发想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8—10自然段,分角色朗读。(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a.分角色读。b.讨论:“我”谢“老爷爷”什么?“老爷爷”又谢“我”什么?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d.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2)出示“爸爸”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7.爬天都峰爬山前爬山时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爬上山顶后作业设计课后练习:67页两幅图二选一,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