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纸的发明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10 纸的发明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的阅读才能比较薄弱,应让学生多种方式尽情的读,在读中悟:悟情,悟景,悟得。
教学目标
1.会认“创、存”等9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伟、录”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策略
1.理解关键词语
理解词语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自主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良好习惯。接着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理解融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提取关键信息,充分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纸的发明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2.关注积累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某一句话写的,找到这句话就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五、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猜谜激趣导入
1.猜谜语:生得白净轻巧,中国制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
2.生答:纸。
师:从谜语中看到了纸的什么特点?哪个国家发明的?有什么作用?
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第一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为什么说是“之一”?能不能去掉“之一”?
交流小结:不能,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不止造纸术,去掉“之一”会破坏说明文的准确性。
精读课文,解析过程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祖先用什么材料写字?用圆圈画出这种方法的缺点。(画出关键词句)
学生汇报:材料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缺点:笨重,不方便携带:太贵
看图片,体会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字的不便。
相机解释“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第二次“先学后教”
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祖先用什么材料写字?用圆圈画出这种方法的缺点。(画出关键词句)
分组合作,女生读,男生画。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材料-薄片 缺点-产量少
材料-麻 缺点-粗糙,不便于书写
第三次“先学后教”
a.细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蔡伦用什么材料改进了造纸术?用圆圈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画出关键词句)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材料-树皮,麻头,破布 特点-轻便又好用
b.用波浪线画出蔡伦造纸的具体方法,画出第一二三步。
汇报总结:
第一步: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剪碎或切断,浸泡在水里面
第二步:捣烂成浆
第三步:捞出来晒干,就成了纸。
思考为什么蔡伦造纸的方法流传下来了?
学生汇报: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思考为什么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汇报: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到了哪里?
汇报:朝鲜半岛和日本,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最后传到了全世界。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汇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师总结:首尾呼应。
(四)总结全文
师总结:本课讲的是造纸术在我们中国的发明及改进的过程,首先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为材料,缺点是笨重,不方便携带;然后又用了帛,帛太贵;再后来用到了麻,麻太粗糙,不便书写;最后蔡伦用麻头,破布造纸,它轻便又好用,造福了全世界。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