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2 力的平衡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教科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2 力的平衡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2 力的平衡 教学设计
课题 8.2 力的平衡 单元 第八章 力与运动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的第 2 节,主要介绍合力、力的平衡、二力平衡条件等知识。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测量之后,对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的进一步探究,为后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应用广泛,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设计结构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2.2.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知道合力的概念。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如果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和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了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利用力的合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通过具体事例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叫作平衡力。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自然界及生活中平衡的事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形成合力、分力、平衡力的概念,理解平衡状态;2.能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角度,解释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构建起力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观念。
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2.能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1.运用等效替代的思维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在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及相关问题时,进行逻辑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科学责任与态度:1.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2.在实验探究中,秉持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和结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力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他们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后,对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合力、力的平衡等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在实验探究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但在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强化。
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2.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3.二力平衡的条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难点 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3.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材料准备 小车、钩码、细线、滑轮、轻质木板、不规则薄板、细线、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 “鸡蛋静止在桌面上” 的视频,提问:鸡蛋受几个力?引导学生思考鸡蛋的受力情况。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鸡蛋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 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合力:展示小孩抬水桶、拖汽车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多个力作用效果与一个力作用效果的关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的思想;通过具体实例,如两人同向或反向拉同一物体,讲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结合示意图分析合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如已知两个分力大小和方向,求合力。
2. 力的平衡: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列举静止在平衡木上的体操运动员、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实例,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分析物体受力;引出平衡力的概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受力特点。
3. 二力平衡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 “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如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对比实验,如改变力的大小、方向或作用线后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强化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参与计算练习,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的应用。
观察实例,小组讨论并分析物体受力,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
思考问题,参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对比实验,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利用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通过练习巩固对合成规律的掌握。
结合实例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其中F1=3N,F2=4N,若用一个力等效代替这两个力,则这个力的大小可能是(  )。A.2N B.5N C.7N D.9N2.关于放在桌子上静止的花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瓶受到的重力和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B.花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和花瓶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3.如图所示,甲乙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而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受到的重力与甲对乙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B.乙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乙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甲受到的重力与乙对甲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甲受到的重力与乙对甲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4.如图所示,人用绳子拉着木块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该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木块对绳子的拉力和人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木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D.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5.以下各图是每0.1s拍摄次的小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频闪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合力、力的平衡、二力平衡条件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板书 力的平衡
1. 合力
(1)概念
(2)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2.力的平衡3.二力平衡条件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布置作业: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计算质量为 0.05kg 的电灯挂在悬绳上静止时悬绳对灯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推荐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更多应用。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利用 21 世纪教育网提供的课件资源,其中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等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合力、力的平衡等抽象概念;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实物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表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实验引导是否足够清晰、练习题难度是否合适等,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改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