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第十八课《短文两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了解背景信息 : 《爱莲说》 :这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 https: / / www. / s 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wd=%E5%91%A8%E6%95%A6%E9%A2%90&rsv_pq=f2952ae500124076&oq=%E5%A6%82%E4%BD%95%E9%A2%84%E4%B9%A0%E7%88%B1%E8%8E%B2%E8%AF%B4%E9%99%8B%E5%AE%A4%E9%93%AD&rsv_t=7ce4wP2Y9pkkLchGM0yBHPn2CNzL7Uy2AN73UiSa7kBvPDYLQ6sF9dV+LcUZDt5Hgg&tn=site888_pg&ie=utf-8" \t "https: / / www. / _blank )于嘉祐八年(1063年)创作的散文,被收录于《周敦颐集》 ( https: / / www. / s 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wd=%E3%80%8A%E5%91%A8%E6%95%A6%E9%A2%90%E9%9B%86%E3%80%8B&rsv_pq=f2952ae500124076&oq=%E5%A6%82%E4%BD%95%E9%A2%84%E4%B9%A0%E7%88%B1%E8%8E%B2%E8%AF%B4%E9%99%8B%E5%AE%A4%E9%93%AD&rsv_t=7ce4wP2Y9pkkLchGM0yBHPn2CNzL7Uy2AN73UiSa7kBvPDYLQ6sF9dV+LcUZDt5Hgg&tn=site888_pg&ie=utf-8" \t "https: / / www. / _blank )中。周敦颐通过对比莲、菊、牡丹,表达了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性的赞赏,同时也揭示了三种花象征的不同追求:菊如隐士,莲似高士,牡丹代表荣华 。 《陋室铭》 :作者是刘禹锡 ( https: / / www. / s 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wd=%E5%88%98%E7%A6%B9%E9%94%A1&rsv_pq=f2952ae500124076&oq=%E5%A6%82%E4%BD%95%E9%A2%84%E4%B9%A0%E7%88%B1%E8%8E%B2%E8%AF%B4%E9%99%8B%E5%AE%A4%E9%93%AD&rsv_t=7ce4wP2Y9pkkLchGM0yBHPn2CNzL7Uy2AN73UiSa7kBvPDYLQ6sF9dV+LcUZDt5Hgg&tn=site888_pg&ie=utf-8" \t "https: / / www. / _blank ),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掌握基本知识 : 文体和作者 : 《陋室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禹锡通过此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高尚品德和生活态度 。 《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周敦颐通过此篇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 主题和内容 : 《陋室铭》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爱莲说》 :通过对比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表达作者独爱莲的高洁品质,批评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 预习方法 : 阅读原文 :先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文体特点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标注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查阅字典或参考资料解决疑问。 背诵提示 :这两篇文章都需要背诵,可以分段背诵,先理解再记忆,注意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1.题目解说《陋室铭》“陋室”这里指作者被贬和州时在当地居住的 简陋的屋子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题目简洁,点明了写作 的内容。《爱莲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爱莲说”意 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借以表 达自己的人格和操守。2.作者档案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 生卒年 772—840 朝代 唐字 梦得 称谓 诗豪 籍贯 洛阳(今属河南)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 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作品风格 刘禹锡的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格调清新,韵律优美。 他的论文论证周密,文采斐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 晓畅。代表作品 《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爱莲说作者 周敦颐 生卒年 1017—1073 朝代 北宋字 茂叔 称谓 濂溪先生 籍贯 道州营道 (现在湖南道县)评价 北宋哲学家.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宋朝有名 的理学家程顔(hao)、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代表作品 有《太极图说》《通书》等.3.写作背景《陋室铭》刘禹锡曾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 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司马,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和州知县有意刁难刘禹锡,三易其室$刘禹锡愤然写下《陋 室铭》,以示自己居陋室仍然不改其高洁之趣。据《历阳典录" 中记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I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任职时 写下的。他曾于军衙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 “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 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 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 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命名为“爱 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文体知识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说 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链接资料诗“意“盎然 ——啄物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 游《卜算子-咏梅》)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 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6.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爱莲”即喜爱莲花。“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7.主题展示《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8.常考字词清单 词类活用词 例 句 释 义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做动词,出名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乱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杂乱劳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蔓、枝 不蔓不枝 名词做动词,可译为“长 枝蔓”“生旁枝”远 香四益清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一词多义词 例 句 释 义鲜 陶后鲜有闻 少芳草衅美,落英缤纷 鲜艳之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远 香!益清 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 古今异义词 例 句 古 义 今 义形 无案牍之劳! 形体、身体 形状、样子宜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适当植 亭亭净! 立 栽种特殊句式句式 例 句 判 断 标 准判断句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 用句末语气词“也”和 “者”呼应,表判断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 而不染,濯(于)清涟而 不妖 省略介词“于”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 陋”,“之”为宾语前置 的标志$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菊之爱, “莲之爱,“牡丹之爱, 分别是“爱菊,“爱莲, “爱牡丹”的倒装, “之”为宾语前置的 标志9.学法导读《陋室铭》首先,反复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查阅资料,了解“铭”这种文体;再次,品析文中的名句,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高洁志趣;最后,学习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高洁的情操。《爱莲说》首先,反复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再次,品析文中的名句,体会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托物言志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莲”的象征意义,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10.结构图示陋室铭原文 注释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动词,在于。【名】出名。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起兴】起兴,以虚衬实$前四句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 又是事物的类比,用“山”“水''的成名、灵异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扣题】“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对偶、衬托】这是工整的对偶句$上下句结构相同,意思相关,一“上”一“入”生 动传神,化静为动(一 “绿”一 “青”衬托出陋室的别致宁静。【对偶、衬托】此处在句法上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有” “无''对举,前句写实,后句写虚,虚实相应,衬托出主人才学高、道德美、情趣雅【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写陋室活动之雅,表现了诗人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 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居室主人的从容雅 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居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其中“调素琴”照 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类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居以证“陋室。旨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 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引用】引用圣人之言,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隐含陋室 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 “惟吾德馨”这一主旨。与开头 相呼应。以反问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斯】指示代词,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德(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沿的意思。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无知的平民。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可以弹奏出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公事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爱莲说原诗 注释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之】的。【可爱】值得怜爱。【甚】很,非常。【蕃(fán)】(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总领】开头一句,漫空而论,用一“爱''字领起全篇,引出下文对花的种种偏爱。【具体叙说】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归隐田 园后,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远离尘嚣。诗人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 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反衬】诗人的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用爱牡丹的世俗风气,来 反衬诗人爱莲花的高雅。【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的高洁品质。【托物言志】“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 高贵品质。【托物言志】“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正直挺拔、独立支撑、不牵扯攀附的性格 与品质,象征着君子的独立精神和正直操守。【托物言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着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不可轻慢亵渎的气质。以上是对莲的形象的描写,从生长环境方面,从体态香气方面,从风度方面,把莲 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衬托】诗人用“菊”和“牡丹”来作陪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陶渊明独爱菊,可见他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 活态度;诗人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的操守,诗人赞美莲的形 象,赞美莲的品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议论】这一段转入抽象的议论,发表见解,表明爱憎。先用三个判断句组成排比 句,评论三种花,褒贬各异,其实是象征着对三种人的不同态度。接着用疑问句“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君子太少、知音难觅。篇末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诗人 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仅。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出】长出。【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高耸的样子。植,立。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长出外蔓,不长出侧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可】可以。【亵玩】玩弄。亵(xiè),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噫(yī)】感、叹词,这里表示叹息。【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闻】听说。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陋室铭》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交流点拨】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交流点拨】颜色:绿色,青色。特点:别致幽雅(幽)。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有鸿儒,无白丁(雅)。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交流点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交流点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交流点拨】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交流点拨】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9.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交流点拨】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1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交流点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方面。12.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交流点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1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5.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君子 B.自尊自爱C.仪态庄重 D.美名远扬E.不同流合污 F.独立高洁G.不攀附权贵 H.内心通达行为正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交流点拨】A E C H G D F B6.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7.“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交流点拨】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8.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陋室铭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 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全文借“陋室”抒发诗人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 贯穿全篇,托物言志,主题十分突出。2.反向立意的写法只字不写“陋室”,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 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 “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 “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 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是本文构思的精妙之处。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全文韵律和谐。文中有排比,有对偶,有引用,以四言句为主,中间夹有五 言句和六言句;除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节奏鲜明顿挫。爱莲说1.借花抒情,托物言志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诗人 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诗人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 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 的概括: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 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追求荣华、趋炎附势的 “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 “君子者。在这里,诗人明写物而实写人,字里行间渗透着诗 人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可谓借花抒情,托物言志。2章法严密,层层深入本文在章法上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 之爱”张本,为入题做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很 爱牡丹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诗人心意,这就是入题。循序渐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诗人对莲的无限赞 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有此品格,那么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 备 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参末,诗人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 考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读来令人感到章法严密。3.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手法是通过描绘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 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使所描写的事物特征更突 出、形象更鲜明的一种表达技巧。本文先后用菊和牡丹衬托 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 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 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在牡丹的反衬中 突显了出来。莲花和菊花虽然都对现实不满,但菊花采取逃避 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高洁的情操。 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宝贵。诗人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 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反衬,用菊花陪衬,就自然把莲 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陋室铭》与《爱莲说》都是名篇,两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表 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形态各异,试找出二者的异同之处同中之异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 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诗人表达的不是隐逸情怀,而是在污 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的则是诗人消 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 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 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 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从表达方式看:都寄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但《爱莲 说》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 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 清”的美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使莲成 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在诗人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 的情操。而《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 和主人高雅的情趣来表述诗人高洁隐逸的情怀。异中之同从文体看:《爱莲说》的“说”和《陋室铭》的“铭”标明了各 自所属文体的不同$根据古文文体的分类,“说”为说理文, “铭”是应用文。但两文都是托物言志,以此阐明诗人的生活态 度和人生观,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两文又都属议论文。从句式看:《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 致,富于变化;《陋室铭》则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 韵和谐。《爱莲说》中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等;《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两文句式上都 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从线索看:《爱莲说》以“爱”为线索,“爱”在文中出现7次, 几乎句句有“爱”;《陋室铭》则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 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 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 “惟吾德馨.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德馨(xīn) 鸿儒(hóng) 陋室铭(míng)B.案牍(dú)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o)D.隐逸(yì) 淤泥(yū) 鲜有闻(xiān)【答案】A【解析】B项“蕃”应读fán,C项“蔓”应读màn,D项“鲜”应读xiǎn。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词类的活用。学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来认真分析。A.“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B.“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的意思;C.“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的意思;D.“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故应选D。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答案】C【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例句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A.好处;B.增加;C.更加;D.好的。故选C。4.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B【解析】B项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改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答案】D【解析】应为“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高洁。6.根据提示填空。(1)《陋室铭》作者是 (朝代)的 ,有“诗豪”之称。“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 ;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文章的主旨句是: 。(3)《爱莲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字 ,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答案】(1)唐代刘禹锡(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北宋周敦颐茂叔议论(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用原文回答即可。本题需要注意的是《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知识整合《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草色入帘青(3)何陋之有(4)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避世(7)富贵者(8)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斯是陋室(___________)(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5)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6)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7)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8)不蔓不枝(___________)(9)香远益清(___________)(10)亭亭净植(___________)(11)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12)宜乎众矣(___________)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答:10.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答:11. 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12.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答:13.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答:【答案】7. (1). (1)这 (2). (2)博学的人 (3). (3)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 (4)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5). (5)使……劳累 (6). (6)(草木)茂盛,文中指繁多 (7). (7)洗 (8). (8)生枝蔓 (9). (9)更,更加 (10). (10)立 (11). (11)少 (12). (12)应当8. (1). (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4)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5). (5)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6).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 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10.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11.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12. 比作君子。表现的品格: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轻侮。13.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解析】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的意思;“蔓”是名词用如动词,“生枝蔓”的意思。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上(长上)、入(映入)”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丝竹(指乐器)、乱(使……受到惊扰)、牍(木片,这里指公文)、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丝竹(指乐器)、乱(使……受到惊扰)、牍(木片,这里指公文)、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倒装句;(4)句中的“通(贯通)、蔓(生枝蔓)”几个词是赋分点;(5)句中的“观(看)、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几个词是赋分点。(6)句中的“莲之爱(倒装句)、予(我)”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据此作答即可。10.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描写了自己的简陋的居室,但作者在这里因为“德馨”而不觉得“陋”,借此表达了他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怀,11.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作者用古代先贤的陋室与自己的陋室相类比,借此来表达自己要做一个像先贤一样的人。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文章内容后,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作答即可。“莲,花之君子者也”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将“莲”喻为“君子”。“莲”的品质要结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句子分析作答。13.本题考查对行文思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原文,在理解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菊花和莲花都是美好品格的代表,牡丹是名利的化身,作者先写喜欢菊花和莲花的人都少,再写喜欢牡丹的人多,更加突出了当时的人追名逐利的风气之浓,深化了讽刺和批判意味,使文章表达更深刻。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习作引导《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文章多用对偶、押韵、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情趣。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文章借助莲来抒发感情,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运用了衬托和比喻来突出“莲之爱”。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二是巧妙的衬托和比喻。随课微写训练点:学习托物言志手法。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品读感悟: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二是巧妙的衬托和比喻。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课文链接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运用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情境创设:1.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意愿。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或新颖深刻的哲理。2.运用对比衬托以《风暴来袭》为题目,写一段100字以上的文字。师长点睛 托物言志,即借助某物为载体,通过描写某物的各种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自己的志趣与追求表达出来。《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即以莲为载体来表现自己的情志)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我能创写100200微写感悟参考答案雅室铭1.楼不畏高,安居则行;室无须大,雅洁则宁;虽非阔绰,却含温馨。朝阳映轩亮,皎月入窗明。不慕豪华居,安思别墅亭。可以聆乐音,寄诗情;无敷衍之累耳,无迎送之劳心。谈笑皆好友,往来俱佳朋。聊慰曰:“室雅心清”。2. 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的方向走去,心揣摩着父母教训自己的情景,路边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哀伤。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意欲享受多一丝宁静。那个熟悉的建筑物出现在眼前了,我轻轻推开门,看到父母正坐在一旁看电视。“这次什么回事?说,怎么才考57分!你丢不丢人呀?”父亲劈头盖脸地数落我;母亲则用眼瞪老爸,扶着我的肩膀,说:“好了好了,知道错就行了。”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凤格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二.《陆室怙〉结尾引用孔于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与网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持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参考答案]第1间:借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一一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第2问:[示例]“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第1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祥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第2问:[示例]“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在物质生活目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四.休会下列向子中“之”字的意又和用法。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善。3.予独爱莲之出淤倪面不集...*.*4。友人惭,下车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参考答案]1.宾语前置的标志。2.助词,的。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无实义。4.代词,指陈元方。5.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五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提示]先熟读,再背诵。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提文示线文题习惠预题文在文线线文题慧惠智题文批文注线文题文惠课题文研读文读线文题题惠问题文特文色线文题作惠写题文探文究线文题点惠难题文积文累线文题础惠基题文考微文点线文题心惠核题文练文习文阅文读线文题内惠课题文微微文写线文题新惠创题文作文本微文习线文题课惠附题文题文答文案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