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五单元第二十课《井冈翠竹》—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文章以《井冈翠竹》为题,从竹写起,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最后升华主题一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阅读时,要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写法,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把竹和人、过去和现在、井冈山和全国自然而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疑问句、感叹向、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1.作者档案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主要作品: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儿童文学《丁丁游历北京城》等。创作风格: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2.题目解说“翠竹”点明写作主体,“井冈”限定了主体的生存环境。文章以《井冈翠竹》为题,借写“井冈翠竹”对中国革命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表现了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3.写作背景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4.文体知识托物言志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如于谦的《石灰吟》。散文中运用这种手法,首先要细致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情感或志向。5.主题展示本文叙述和描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的种种用途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热情讴歌了井冈山人民的丰功伟绩,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和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6.学法导读首先,搜集有关井冈山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其次,围绕“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其中描写井冈翠竹的外形,记叙革命时期井冈翠竹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井冈翠竹奉献精神的内容,学习寓情于物的写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最后,品读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7.常考字词清单梭镖( biāo ) 赣江( gàn ) 稠密( chóu ) 迢迢( tiáo) 摇撼( hàn ) 勋( xūn)长:细长。殷切:深厚而急切。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腥风血雨”。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8.结构图示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开篇点题,简洁明了,惜墨如金。林海茫茫,“最使人难忘”的却是毛竹,饱含感情,意味深长,引出下文】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暴物描写:从远处看,毛竹苍翠茂盛、一望无际。】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从远到近写井冈山的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采”令人“难忘”。两个比喻,一个拟人,几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英姿和磅礴气势,饱含喜爱之情。】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中心句,流露竹子的赞美自豪之情。前后照应。都是对井冈翠竹的评论。前者是客观的引语;后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以作者直接对着井冈山的竹子说话的方式归结出结论,抒情味更浓。】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第一部分(1—4)写毛竹的“神采”,点明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这段明写毛竹,暗写井冈山人民,写他们的战斗生活,写他们的丰功伟绩。①首尾两个反问句,以无可置疑的语气,强调井冈翠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底。前后照应,也照应了文章开篇的“难忘”。②连续五个“用它”,构成排比,一气呵成,突出井冈山的竹子在保卫红色政权过程中用途广泛,功不可没。】【第5段总写,铺叙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作者描绘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图画,展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①“你看”,呼告,引起读者注意。②开头设问,引起人们的思考。③“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感叹句,历历往事涌心头,感情如潮。④三个“想起了……”,排比,突出了井冈山的乡亲心系子弟、兵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了井冈山的战士乐观豪迈的精神】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句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扁担的作用,引起下文的叙事和抒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句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达了人们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再次强调了“扁担”的重要作用。)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句解:“重担”“漫漫长途”“挑”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井冈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的功勋,以及井冈翠竹对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表达了人民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热爱井冈翠竹的深厚感情。)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①“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回环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毛竹在岁月的更迭中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余味无穷。②“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拟人修辞手法,赞美了井冈翠竹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③“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根”,顶真修辞手法,语气铿锵有力,意思层层推进,以竹子来写井冈山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前仆后继、永不停息的革命精神。④引用白居易的诗句,使毛竹形象熠熠生辉;还加上一个感叹句,盛赞了井冈山人民顽强的斗志、顽强的生命力。】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句解:象征这里表面上写的是毛竹,实则写的是井冈山人,毛竹就是并网山人的象征。“等持”中有丰富的联想、诚挚的感情,赋予了毛竹深莲的象征意义。井冈山人有着同井冈山毛竹一样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的精神,他们与红军的血肉深情巴深深凝结在骨子里。)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句解:过渡前一句承接上文,后一句引出下文。这两句表达了井冈山人对英雄子弟的一片深情,也体现了井冈山人坚强不屈、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部分解:第二部分(3~9段),写在革命时期,并冈翠竹起的重要作用。在红军战斗、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到处都有井冈翠竹的身影,并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和他们的神勇精神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头一件事”说明人们对井冈翠竹的高度重视和一片深情,毛竹也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①“为了……”,对偶、反复,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突出了井冈山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②“封住山……心头的熊熊烈火”,对偶,以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反衬井冈山建设者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③四个“一天比一天”,间隔反复,以风大雪猛反衬人们干劲冲天、成果之丰。】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①两个“你看”,反复,运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③“滑下”“转入”“流进”“挤上”“走上”,一连串动词生动描绘毛竹下山图,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尽显欢悦之情。④“井冈山的翠竹啊!”感叹句,呼告手法,抒发对井冈翠竹强烈的喜爱、期待之情,增强感染力。⑤“去吧……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祈使句,反复修辞手法,渲染出井冈山人火热的干劲和对井冈翠竹殷切的希望。】【10—12段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人开发井冈山毛竹的情景,这是说井冈翠竹的“新功”令人“难忘”】。赞扬了新一代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的精神。第三部分(10—12)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贡献”。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一-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1960年10月,井冈山作者画龙点睛,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赞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对写作意图的深刻总结,揭示了毛竹的象征意义,毛竹所体现的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第四部分(1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找出课文中描写井冈山的毛竹外形特点,并分析他的特点及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远看:多、青翠、浓密。近看:形态各异、挺拔、繁多、秀美。采用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竹的修直、繁多和亭亭玉立2.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句话贯穿全文,结合全文说一说:井冈山人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答案】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战士们用竹子做生活用品、做武器。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老表们用竹子做成竹筒,盛放食物送给红军战士。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革命领袖用毛竹做扁担,挑起革命的重担。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气节之坚贞,思想信念之坚定。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沿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毛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心情之热切。革命时期,井冈山的竹子被制成了生活用品、战斗武器,为红军战士的生活带去方便,帮助红军战士消灭敌人,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漫漫长途;井冈山的竹子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井冈山的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3.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体现井冈翠竹的革命精神?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反问,井冈翠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排比,由毛竹引发了许许多多的联想,用来歌颂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的伟绩。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一语双关,既指毛竹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了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引用了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千古流传的名句,使翠竹的形象熠熠生辉;诗句在这里又语义双关,明喻翠竹旺盛的生命力,实喻井冈山人民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拟人,衬托出建设者们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自豪之情4.第12段中圈画出的两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相同的吗?有什么作用?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答案】第一个“你”指读者。第二个“你”指翠竹。“你”所指代的对象从“读者”变为“翠竹”,能更好地配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作者从与读者交流转向直接与翠竹对话、夸赞翠竹,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同时有拟人效果。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主题,直抒胸臆,赞美了井冈山的竹子,点明了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6.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如: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1.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本文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线索,贯通全文,叙事,抒情,状物,议论。作者抓住毛竹的本质特征,对毛竹展开具体描绘,又通过丰富的联想,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将二者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笔笔写竹,又笔笔见人,展示出更广阔的意境和深远的思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可贵精神。2.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如写井冈毛竹在革命斗争中“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盛过水”“蒸过饭”等,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准确地将毛竹的作用体现得十分详尽。本文语言诗化,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运用第二人称,字里行间浸透了对井冈山毛竹和井冈山人民的深厚感情。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茨坪( ) 哨口( ) 殷切( ) 魂飞魄散( ) 土硗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jīng( )竹 陡 qiào( ) 沉 diàn( ) 竹 miè( ) 关 ài( )3.解释下列词语(1)魂飞魄散:(2)土硗石:(3)亭亭玉立:(4)坚贞不屈:4.文学常识填空《井冈翠竹》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体裁),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歌颂了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井冈山的翠竹,亭亭玉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革命的历史。B.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革命烈士坚贞不屈,展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品质。C. 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台下的听众却早已魂飞魄散,心思早已飘到了别处。D. 这片土地虽然土硗石多,但在当地人民的辛勤劳作下,依然种出了丰收的庄稼。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C.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这得益于他日常的勤奋练习。D.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7.仿照例句,以 “青松” 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拟人句例句:井冈翠竹,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í shào yīn pò qiāo2.荆 峭 淀 篾 隘3.(1)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2)形容土地坚硬不肥沃,多沙石。 (3)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4)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4.袁鹰 散文 井冈山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5.C(“魂飞魄散” 用在此处不恰当,可改为 “心不在焉”。)6.D(A 句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句否定不当,可删去 “不再”;C 句 “水平” 与 “提高” 搭配,“成绩” 与 “提高” 搭配,此处应是 “成绩提高”。)7.青松,你是坚毅的卫士,你不仅在严寒中守护着山川,而且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着那份宁静与庄严。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8.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答:9.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答: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答:(2)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答:11.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答:【答案】8.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9.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10(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11.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请你从自然界常见的动植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任选一个写作对象,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你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课文回顾】文章表面上是赞美井冈翠竹,实际上是通过描绘翠竹的形象和品质,来歌颂英雄的井冈山人民及其所具有的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手法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情感更加饱满。由物生作、通过对并冈翠竹的描绘,作者引发出对井冈山人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客托在井冈翠竹这一外物之上,达到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效果。【写作指导】要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去写,所以首先要确定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可以写你了解的一些事物如:青松、梅花、小草等,想想它们具有什么可贵的品质,象征着哪些人?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借鉴《井冈翠竹》或《白杨》等所学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习作来赞美值得尊敬、学习的某一类人。以“路灯”为例,首先开门见山,引出所要写的事物——路灯;中间为重点,结合具体的事例,表现路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深化主题,由赞美路灯进而赞美老师、农民这此具有路灯精神的人【范文展示】路灯说起灯,有的人喜欢彩灯,有的人喜欢走马灯,还有的喜欢灯笼。而我却对路灯情有独钟。看着路灯,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跟路灯一样帮助着我们。当我们遇到难题时,老师总会用清晰明了的解题思路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我们思路出现错误时,老师及时帮我们纠正错误,使我们恍然大悟。老师就像路灯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老师也像路灯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老师和路灯都在默默地帮助我们,他们都是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我们应该感谢路灯,感谢老师!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提文示线文题习惠预题文在文线线文题慧惠智题文批文注线文题文惠课题文研读文读线文题题惠问题文特文色线文题作惠写题文积文累线文题础惠基题文阅文读线文题内惠课题文微微文写线文题新惠创题文作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