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2月学情调研测试高三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位于安徽省的武王墩墓是战国晚期的高等级陵墓,其墓坑中央建有“亞字形"椁室,椁室顶部的盖板上有大量墨书文字标示每根椁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结合出土文物,可知椁室东是青铜礼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器与木俑、北以乐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A,百姓的生活水平B.东周的冶治金工艺C,我国最早的文字D.诸侯间兼并战争2.下表为汉初采取的社会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以赋於民。一一《汉书·食货志》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汉书·食货志》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汉书·高帝纪下》A·突显了儒家思想的指导B·有利于提升对政权的认同感C,促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反映了汉代已经废除世官制3.北魏孝明帝时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考试)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奉等二十四人为高第”,结果引来了参选者的不服。南朝莆梁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培养士庶子弟,按学习成绩选拔人才。这表明A,考试已成为人才选拔的趋势B.门阀士族的权力愈加强盛C,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占据主导D.科举制度雏形已初步形成4南宋文学家陈耆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勒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的出现源于A,各阶层地位趋于平等B,工商皆本的广泛认同C,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D,文学发展趋向世俗化5.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录疆域范围和边界。其主要目的是A,证实昼夜与节气的准确度B,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C,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D,绘制较精确的全国地图6.下图漫画《龟裂的古瓮》是1908年某外国漫画家基于中国的时政而作。以下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A,地方大员寻求自保B,帝国开展自救运动C.维新派的艰难革新D,反清革命成为主流7.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A.是对转型期社会价值的迫切关注B.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新气象C,反映了中共对新阶段革命的探索D.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8.192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发出罢工指令,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80万。随后,周恩来带领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上海各界参加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一行动A,回击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B,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C.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D,探索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9中共八大决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适当扩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权限;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财务管理和干部管理具体工作方面有适当自主权。这反映当时我国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展开C.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拨乱反正在经济领域有序开展10.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规定意在A.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C.引导人们践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D,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1.在公元前7000至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