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第一目 归纳推理的含义
第二目 归纳推理的方法
1.归纳推理的前提、含义、分类?
2.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特点、局限性?
3.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依据、含义、特点、逻辑错误、类型?
4.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是什么?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是什么?
5.因果联系的含义?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什么?
自主学习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前提: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
2.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
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20岁
18岁
16岁
17岁
19岁
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龄都在16-20周岁之间。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全部对象的推理。
(2)逻辑形式:
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如下:
S1 是(或不是)P
S2 是(或不是)P
S3 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S2,S3……Sn 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为高考,你知道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龄是多大吗?
记者通过随机走访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以及路边等待的家长、老师、学长学姐等,概括后得出结论: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龄都在16-20周岁之间。
思考:记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3)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是必然推理。
1号同学17周岁,
2号同学18周岁,
3号同学17周岁……
50号同学也是18周岁
(且高三1班共50名同学)
所以,高三1班学生的年龄是17-18周岁。
推理的前提考察了高三1班所有的50名同学的年龄,然后得出“年龄是17—18周岁”的结论。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4)局限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
高三学生共2000人,所有学生的年龄?
全校学生共6500人,所有学生的年龄?
全市高中生有5.5万人,所有学生的年龄?
全省高中生有60万人,所有学生的年龄?
抽样调查并概括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2.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
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逻辑形式:
(3)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
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
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
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
Sn 是(或不是)P
(S1,S2,S3…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2.不完全归纳推理:
(4)特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
(5)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
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
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1组共有10名同学,
1号同学18周岁,2号同学17周岁,3号同学17周岁,4号同学18周岁;
所以,1组所有学生的年龄为17-18周岁。
假设10号同学16周岁,那么结论就会被推翻。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2.不完全归纳推理:
(6)种类: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含义 特点
简单枚举 归纳推理
科学 归纳推理
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
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
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如:“蚂蚁搬家、大雨哗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
如:在水中捞起物体当物体还在水里时不觉得重;在水里搬运木头,要比在岸上搬轻得多;人游泳时会感觉水托着人。所以,水对在它里面的物体能产生浮力。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2.不完全归纳推理:
(7)如何认识: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②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③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二、归纳推理的分类
区分以下归纳推理的种类?
1.中国民间谚语:“瑞雪兆丰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鸟低飞,披蓑衣”。
2.微型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所以,所有的小说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3.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红。所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
4.太平洋里蕴藏有石油,大西洋里蕴藏有石油,印度洋里蕴藏有石油,北冰洋里蕴藏有石油,所以,地球上的全部大洋里都蕴藏有石油。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
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
纳推理
强化练习
父亲叫儿子去买火柴,并嘱咐儿子火柴要擦得着。儿子回来后对父亲说:“我今天买的火柴每一根都擦得着。”父亲问:“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说:“我每一根都试过了。”父亲听后,哭笑不得。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儿子( )
A.没有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
B.不善于从个别中概括总结出一般
C.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没有坚持适度原则
B
强化练习
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可见,上述推理( )
①是以个别性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②形成的新判断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
③是以一般性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④由于前提归纳了认识中全部对象,结论可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1)考察和列举更多的认识对象。
(2)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例:英国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于是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
发霉的花生与动物患病有因果联系。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同法”逻辑形式
场合 因素 被研究现象
1. A B C a
2. A D E a
3. A F G a
……
所以,A是a的原因。
传染病学专家在进行溯源调查时发现:甲、乙、丙、丁4人都感染,4人的年龄、性别、居住条件、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在同一时间去过同一家花店。那么可以推断,这家花店是传染源。
异中求同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2)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逻辑形式
场合 因素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BC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同一栋楼有8位男性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7人为重症,这7人均为70岁以上并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群,1人有轻微症状,此人24岁并且身体健壮。所以推断出,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症状严重。
同中求异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3)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逻辑形式
场合 因素 被研究现象
1. A1、B 、C、D a1
2. A2、B 、C、D a2
3. A3、B 、C、D a3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接种新冠疫苗第一针后,体内抗体阳性率约60%-90%;接种第二针后,抗体阳性率均达90%以上,形成持续的保护。接种第三剂疫苗后抗体水平会快速上升,可达到原来的10至30倍,形成加强保护。
求量的变化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共变法”逻辑形式
场合 因素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Ⅰ. - C、 D -
Ⅱ. - E、 F -
Ⅲ. - G、H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种植豌豆、蚕豆、大豆等豆类植物,不仅不需要给土壤施氮肥,还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种植其他植物就没有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豆类植物的根部有称作根瘤的突起物,其他植物没有。由此,人们得出结论:豆类植物的根瘤能使土壤增加氮。
种植豆类植物可以使土壤增加氮;--求同
种植其他植物不能使土壤增加氮;--求同
豆类植物根部有根瘤,其他植物没有。--求异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5)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剩余法”逻辑形式
已知复合因素(A、B、C、D)是复合现象(a、b、c、d)的原因,
且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天文学家曾观察到天王星在其轨道上运行时,有四处发生偏离,他们已知三处偏离是因为受到了其他已知行星的引力所致,而另处偏离原因不明。于是,科学家们认定,剩下的该处偏离也应是另一未知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根据这一假定,运用天体力学理论,计算了未知行星的轨道。到1846年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在与计算相差不到一度之处发现了这颗未知行星——海王星。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区分以下所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有甲、乙两块地,它们连续两年粮食产量都不高。于是,人们通过实验来探求粮食产量低的原因。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甲地里施磷肥、浇水、除草、杀虫,在乙地里浇水、除草、杀虫。结果发现,甲地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乙地的产量则没变。由此得出结论:施磷肥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
2.鼓响时鼓面有震动,锣响时锣面有震动,胡琴响时琴弦有震动;各种发声的东西很不相同,但都和震动有关。可见,声音是由震动引起的。
3.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
求异法
求同法
共变法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区分以下所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注意到:得脚气病的往往是富人,穷人患此病的很少。他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后发现,穷人的劳作、生活等情况各有差别,但穷人的食物中多米糠、麸皮;富人的生活情况也各有差别,但富人吃的精米白面都把糠、麸皮去掉了。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治疗脚气病,果然有效。
5.有两位化学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析碳元素,测得纯氮在相同体积都重2.3012克,而空气中相同体积的氮却重2.3034克,空气中的氮为什么比纯氮重0.0022克?于是他们推论,空气中的氮里面还有一种与氮元素相混合的未知元素。这个0.0022克就是它的重量。经反复试验,果然在空气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
求同求异并用法
剩余法
强化练习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指出,植物淀粉是由叶绿体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之分解,再结合其他养料合成的。因为他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遮挡日光,则植物不能产生淀粉;但只要以日光照射,植物便又立刻产生淀粉。这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共变法
C.求异法
D.求同求异共变法
C
课堂小结
归纳推理
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1.完全归纳推理结
论真实的条件: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3.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求异、共变、 并用、剩余
1.前提:
2.含义:特殊--一般
二、归纳推理的种类
1.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含义→逻辑形式
特点
局限性
依据
含义→逻辑形式
特点
逻辑错误
种类
如何认识?
课堂检测
1. 2023年五一假期,一家湖南游客和一家东北游客同时进某餐馆点餐。湖南游客点了自己最爱吃的麻辣烫;东北游客点了东北特色酸菜水饺。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南方人喜欢吃辣,北方人喜欢吃酸。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是或然的
②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具有保真关系,属于必然推理
③根据一个事实得出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④考察更多南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就会得出正确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检测
2.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材料中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说明(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②只有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没有实际意义
④只有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才能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检测
3.一般来说,疫苗研发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至Ⅲ期,Ⅰ期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Ⅱ期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Ⅲ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上市后,还要继续对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持久性等进行研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说,这是因为(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须进行多期临床试验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需反复试验来纠正
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
④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疫苗上市前须对全部个体进行验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课后作业
.加拿大洛文教授为了弄清候鸟迁徙之谜,曾将秋天捕捉的几只候鸟,在入冬后,一部分置于白昼一天短于一天的自然环境里,另外的置于日光灯照射之下的类似于白昼一天天延长的人工环境里。到了12月间,将两种环境里的候鸟全都放飞,结果发现,日光灯照射的候鸟像春天的候鸟一样向北飞去而未受日光灯照射的候鸟却留在原地。据此,洛文教授认为: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不是气温的升降,而是昼夜的长短。
请说明洛文教授运用的推理方法,并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