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他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他是卓越的学者。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大勇的爱国民主战士。抗战期间,他蓄髯八年,一身正气。反对独裁、争取民主。1946年,在昆明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离开会场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7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梳理篇章结构,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反复诵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1932年开始写新诗,因一篇《老马》而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被誉为“农民诗人”。作者简介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背景链接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衰微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慷慨 兀兀穷年 仰之弥高淋漓 无暇及此 潜心贯注 卓越 硕果课前预习qiàomíwùjiàoqièlìhèjiǒngyáhánkuījiǒngshuāidiédǒukānɡwùmílín líxiázhuóqiánshuò①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②目不窥园: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后世用“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③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迥乎不同:很不一样。④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⑤潜心贯注:形容做事用心专注。⑥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⑦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⑧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词语释义梳理思路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任务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梳理思路小结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梳理思路2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梳理思路梳理思路小结借助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我们可以梳理出文章层次。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即“‘说’了就‘做’”。最后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梳理思路3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言行片段有: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片段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梳理思路小结通过以上的提炼整合,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的思路: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关于“说”和“做”的言论开篇,用先生编写了三本书来表现他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并以7、8、9三个自然段过渡。第二部分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三个片段来表现先生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最后,以作者高度赞扬“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收束全文。文中多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既呼应标题,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精致严谨。在梳理文本思路的过程中,我们以文章组合式标题为切入点,抓住文中与标题紧密相关、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精读文本,用思维导图呈现:人物→精神特质→事件→表现方法/细节任务二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细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12追问: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不矛盾?为什么?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他是“说了就做”,前者体现他潜心学术,后者体现他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两个方面相互贯通,恰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总结: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但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六件事,在事件中,作者精心剪裁,用简短的文字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精彩瞬间,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功力可见一斑。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联系现实,思考探究对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你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与之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或者与之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请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任务三:反复诵读文章,勾画精彩语句,批注其含义和表达效果,总结本文语言风格。注:精彩语句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界定,比如运用了某种手法的句子、特别有表现力的句子、句式整齐凝练的句子或者有着深刻含义的句子。A.生动传神“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像地壳寻求宝藏”,“钻探”一词的本义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形象地说明对古代典籍的钻研。“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中的“众物腾怨”非常传神,洋溢诗意,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的一面。反复诵读,品味语言B.精炼含蓄一个“说”字在本文有着多重含义。例如,开头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的意思;第五段,“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和第六段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主要是赞扬闻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在宣传和动员革命,是在揭露和斥责反动派,既是“言”,又是“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C.富于感情“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描写,但描写中流露出颂扬、景仰之情。“饭,几乎忘了吃”与“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对比,意蕴丰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D.句式整齐善用对句,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善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反复诵读,品味语言E.叙议结合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其他的段落中既有记叙,也有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体现了他为国家,为民主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那锲而不舍的“钻探”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任务四:四读体悟,言行合一2.假如学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为雕像设计一条题词。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