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 ——比较类题技能训练临沭第一中学 刘秀勇 历史比较类题型侧重于考察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一、考纲要求导入学习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3Ⅱ卷二、考题回顾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20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21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大溃退/平型关大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第22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23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24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25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26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27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014·第41题41。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第41题三、考情分析一、题型特点 1. 材料特点:地图型、文字型和表格型三种。 2. 设问方向:横向比较题(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 纵向比较题(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历史进行比较) 混合型比较题(地区和时间都不同的历史比较) 3.答案特点:明确型和开放型。 自主学习 【经典考题1】 【2013年新课程Ⅰ卷】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第三步:寻找异同点:第四步:组织答案:汉唐地方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的名称、划分依据、数量、分布方位、管辖区域、疆域大小与周边关系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找准变化点,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与教材结合最好答题的点入手解答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一:信 息:分布区域 ①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 明: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②经济重心一直在南移。示例二:信 息:划分依据 说 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技能总结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及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寻找异同点。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第四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经典考题2】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12分)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目录内容)目录A只从革命视角讲述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而目录B是从全球文明视角讲述了东西方世界;体现了史学观 点的不同。第三步:寻找异同点:第四步:组织答案:目 录(目录开端)据材料目录A世界近代史是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为开端的,而目录B是以“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东西方 世界为开端进行叙述的,可见两者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不同认识;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原因可据两本书不同的编写时间(目录A是1972年版,目录B是2011年版)入手分析,不同的时代状况使人们对史学研究有不同的史观及不同的关注方向。答案:(示例)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①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②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①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 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 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 当时的时代特征。 ②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 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 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 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此时的时代特征。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及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寻找异同点。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第四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应用学习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比较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示例:?信息一:数量 ①唐朝工商业市镇数量少;零散的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②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3分)说 明: 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 ②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分)信息二:分布 ①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3分) ②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 明: ①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②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3分)2. (12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图一 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毛主席在著作;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八路军东渡黄河。图二 1985年发行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一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另一枚“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回答问题;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2.(12分)新视角: ①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 ②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日内容。(6分)因 素: ①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 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 ③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④国际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 (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与同学们共勉: 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谓解题技能只是提供一种借鉴。认真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真正的解题之道。 谢谢指导!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 临沭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3【导入学习】【考纲要求】历史比较类题型侧重于考察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考情分析】全国卷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考题卷二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卷一西方人了解世界示意图比较;卷二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卷一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卷一罗斯福两次讲话的异同;卷一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全国卷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考题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中英工业比较;卷一王韬与孙中山思想异同;中国古代选官变化;卷一世界博览会中西比较;卷一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汉唐行政区划变化;卷二中英建筑比较;卷一(宋应星、牛顿)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卷二教科书目录比较;卷一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卷二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中国节假日变化。【自主学习】【题型概述】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历史命题中,也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考查要求频繁出现。比较类材料解析题数量多,命题人将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融入试题,要求比较异同,探究规律。这类试题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提供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知识(时代、事件、人物、文件等)确定比较项,进而设置问题。【题型分类】 比较类题目基本类型:(一)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分类:1、从空间角度为横向比较型(2015年全国Ⅱ卷40题横向中外人物观点比较、2014年全国Ⅰ卷40题横向中外人物命运特点比较等)2、从时间角度为纵向比较型(2015年全国Ⅰ卷40题纵向史料观点比较、2013年全国Ⅰ卷41题阶段地图信息比较等)3、从时空综合角度为综合比较型( 2015年全国Ⅱ卷41题纵横综合型信息趋势比较、 2014年全国Ⅱ卷41题纵横事件史观比较等)(二)从比较对象所要求的设问角度分类:1、有明确比较项的:宏观比较、(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微观比较(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的比较等)2、无明确比较项的,自己选点比较。(三)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分类:1、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组成。2、特殊比较类:特点类、对比类、“最”字类。(四)从比较命题的材料内容角度分类:文字类、地图类、表格类、人物类、观点类、事件类、制度类等。【题型特点】比较类问题是通过类比或对比,归纳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点。1、材料特点:一般有地图型、文字型和表格型三种。2、设问角度:可以分为横向比较题(相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和纵向比较题(相同地区、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混合型比较题(地区和时间都不相同的历史进行比较)。3.答案特点:明确型和开放型。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材料设问如果明确比较对象就按照材料要求来,如果是隐形的要挖掘出来。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寻找异同点。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第四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合作学习】【经典考题1】 【2013年新课程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经典考题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 录 A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 (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 录 B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 文艺复兴第三节 宗教改革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应用学习】(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2. (12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图三 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毛主席在著作;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八路军东渡黄河。图四 1985年发行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一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另一枚“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回答问题;与图三相比,指出图四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任选取其中一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参考答案:1.示例:?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3分)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分)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分)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3分)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利用图片进行不同历史阶段时代发展特征的比较型试题。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两个,一是准确获取图片蕴含的有效信息,二是合理调用教材中对应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论证;图中主要反映了唐代和明朝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地点和数量上的不同,结合时代背景,从中随意选择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即可。2.(12分)新视角: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日内容。(6分)因素: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两岸关系逐渐缓和;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国际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3.示例:信息一:(2分)清朝时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10分) ①政治条件。清朝初年,特别是在顺、康、雍、乾四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战争动乱,周边地区稳定,利于国家发展。 ②经济发展。国家实行"摊丁入亩".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2000多年的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做法已经完全取消,这为人口繁衍提供了经济保障。 ③农业保障。薯类和玉米虽然是在明朝传入我国,但是大量种植和发展,却是在清朝,同时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④人口基数增加。由于清朝是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因此团结了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的范畴,使得人口基数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条件。⑤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为人工繁衍提供了医疗保障。⑥人口流动。清朝初年国家推动的人口迁移政策,也从客观上调整了人口分布的均匀化。为人口的全面爆发提供了地理条件。信息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急剧增长信息三:中国古代人口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2课时) 临沭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3【导入学习】【考纲要求】(见第1课时)【考情分析】(见第1课时)【自主学习】【题型特点】比较类问题是通过类比或对比,归纳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点。1、材料特点:一般有地图型、文字型和表格型三种。2、设问角度:可以分为横向比较题(相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和纵向比较题(相同地区、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混合型比较题(地区和时间都不相同的历史进行比较)。3.答案特点:明确型和开放型。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材料设问如果明确比较对象就按照材料要求来,如果是隐形的要挖掘出来。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寻找异同点。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第四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合作学习】 【经典考题1】(2013全国卷二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经典考题2】(2014全国卷一)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应用学习】1.(2005年四川卷)材料一: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明,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材料二: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材料三:美国1964年的民权法允许联帮司法部门对凡是实行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和学校进行起诉,并对继续进行种族歧视的公共性计划停发联帮资助……1965年选举权法旨在彻底消除南部各州对黑人选民设置的种种岐视性选举资格限制……1968年国会通过民权运动时期最后一个重要的民权法案,禁止在租房和买卖房屋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回答: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黑人奴隶宣言的规定有何不同?(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对解决南北矛盾起到什么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各项法律颁的共同背景(6分),这些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位,为什么?(2分)2.(2015烟台二模)(20分)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顶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有入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3.(2016淄博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15分)4.(2015潍坊二模12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秦斗伏尔秦,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8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大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封建统治者在长期的统治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对官吏实行监督的制度……诸如:在官职设置方面,实行中央官与地方官分离,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这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君主不仅是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大的腐败者。——摘编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参下表),对加强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名称主要内容作用《政府道德法》规定在联邦政府各系统内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并对政府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被称为“制约腐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廉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着重完善了文官制度的奖励机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高效的文官制度《检察长法》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监察权独立,成为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分开是对政府会议公开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摘编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国反腐的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明确清楚;原因观点明确,合理。)参考答案1.答案:材料一是在参与叛乱的地区解放黑人奴隶;材料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解放黑人奴隶,废除奴隶制。作用:全面废除奴隶制,清除了美国南北矛盾的一个根源。背景:黑人遭受种族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掀起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这些法律只解决了学校的种族隔离等部分问题(或经济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2. (1)特点: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4分)3. (1)社会背景:“古文运动”:骈体文束缚了思想表达和文学的发展;唐代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三教合一”潮流。文艺复兴: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对人性的压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人性解放等。(10分)(2)共通之处: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9分)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6分)4.(12分)(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6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6分)5. 示例:反腐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重视派人监察,美国现代重视法律制度监察。(4分)原因:社会性质不同,古代中国封建社会,近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治国理念不同,古代中国“人治”社会,近代美国法治社会。(8分)反腐目的不同:古代中国反腐为加强君主专制,美国是为了保障民主政治。原因:反腐功效不同:古代中国反腐越惩治越严重,美国有效预防腐败。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 课件.ppt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课时1) 导学案.doc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课时2) 导学案.doc 缩混(合唱).w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