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1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17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思考:国家举办这些节目的目的是什么?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 《中国诗词大会》 《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家举办这些节目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那么,什么是思想理念呢?中华文化中有哪些经典的思想理念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作用。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内涵。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天人合一。
小组讨论:(1)你记住了哪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2)说说从这些千古名句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作用
观看视频,交流: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提示:(1)这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尊重、顺应大自然的表现。(2)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相关链接
天人合一”:天”的含义十分丰富,当代人一般将其理解为自然、自然规律;“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与宇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道法自然”: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2.如何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司马光从小聪明好学,尤其偏爱历史。在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巨著时,他表现出极高的勤奋和严谨态度。他不仅夜以继日地工作,还担心自己因睡眠过多而耽误工作,特地制作了一个圆木枕头(即“警枕”),以便在稍微移动时就能醒来继续工作。
司马光这种脚踏实地 、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受人们赞扬。据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卷十八记载,邵伯温的父亲邵雍曾称赞司马光:“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司马光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品质。
结合司马光的故事,思考:如何理解“脚踏实地”这一词语?
提示:“脚踏实地”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不浮夸。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3.如何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 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5 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 “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相关链接
大禹建国后,继承了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黄帝铸鼎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他利用九州进贡的铜(当时称作金),铸成了九个大鼎,每个鼎上都铸有各州的有害生物和恶兽神怪,旨在协调朝廷与九州民众的关系,并显示夏王为九州之主,天下统一。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大禹的智慧和权威,也象征着新的统治秩序的建立,即革除旧制,创立新制。
思考分享:大禹铸鼎的故事体现了什么思想?
提示:体现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如何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 与创新。
思考: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再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提示:体现了孔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即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5.如何理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1.几千年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延续至今。对此,我们可以感知到(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③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唯一精髓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2.“庶、富、教”是孔子阐述的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的论点。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三个条件:庶即充足的劳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教育。下列与孔子的“庶、富、教”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相一致的是( )
A.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