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知识清单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以工于小景见称。《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的一幅画,现已失传。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题画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职,惠崇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江南早春景色,苏轼通过对画面内容的生动描绘和丰富联想,为画作增添了文学的意趣,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赏析
视觉开篇,点染春景: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翠绿的竹林作为背景,几枝粉嫩的桃花在竹林外探出枝头,“三两枝”巧妙地点出桃花初绽的状态,并非繁花簇拥的热闹,而是星星点点的俏皮,却恰恰用这一抹亮色,率先将春天的温柔和生机展现出来,为整首诗定下了明快、清新的基调,引领读者走进这充满希望的早春世界。
妙思哲理,暖春之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堪称神来之笔。鸭子在春水中欢快嬉戏,它们凭借自身对水温的感知,率先知晓江水变暖的消息。这一细节不仅生动鲜活地描绘出早春的景象,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从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现象切入,揭示出只有亲身经历、深入体验,才能最先捕捉到事物细微变化的道理。这种将生活感悟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的写法,让读者在欣赏美好春景的同时,也不禁对生活的真谛展开思索,使诗歌的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多物铺陈,生机尽显:“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将视角转移至河滩。放眼望去,满地都是繁茂生长的蒌蒿,嫩绿一片;而芦苇也不甘示弱,抽出了短短的嫩芽。蒌蒿的葱郁和芦芽的鲜嫩,无不彰显着春天的蓬勃生机,每一处细节都洋溢着生命的力量,仿佛能看到大地在春天的召唤下逐渐苏醒,万物都在努力生长,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那扑面而来的盎然气息。
想象拓展,意境升华: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眼前实实在在的画面延伸开去。尽管画面中或许并没有河豚的身影,但苏轼依据春天的时节特点以及河豚的习性,大胆推测此时河豚正逆流而上,即将从大海洄游至江河之中。这一想象的加入,瞬间为整首诗注入了动态的活力,使原本局限于画面的静态春景,扩展为充满动感和广阔空间感的意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让读者的思绪也随之飘远,沉浸在这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宏大景象之中。
情感交融,春之礼赞:整首诗将画面的细腻描绘、诗人独特的感受以及深刻的思考完美交融。苏轼通过对春江晚景的生动刻画,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使这首诗不仅是对画作的生动诠释,更是一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让后人反复品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