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第8课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1、背景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2、梳理情节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开端(6-23段)“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发展(24-44段)“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高潮(45-50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结局(51-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3、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②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4、米考伯夫妇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债多不愁、挥霍无度、没有责任感的滑稽形象(底层负债者形象)。米考伯太太是一个盲目乐观、爱慕虚荣、不懂持家但自尊自重、心地善良、深爱丈夫的妇女形象。5、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作用。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6、主题本文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真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第9课列夫托尔斯泰《复活》1、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梳理情节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隔栏相见)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长凳问旧)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卢布插曲)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结束会面 )3、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4、聂赫留朵夫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其精神状态,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呈现人物忐忑激动、羞愧悔恨、意外吃惊、犹豫动摇、同情自省、拯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在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第10课海明威《老人与海》1、写作背景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加上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于是1951年开始动笔创作,仅用八周就完成了初稿,获得了友人们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2、老人的形象小说通过动作描写、侧面衬托、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老人的形象。乐观积极、经验丰富,沉着、勇敢、智慧、坚持不懈、勇敢无畏、仁慈善良。桑地亚哥作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硬汉”形象的代表,是“硬汉”精神的化身3、“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4、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生活中哪有战无不胜的勇士啊,有的只是不惧风浪、不臣服命运的勇敢者。第11课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魔幻现实主义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特点: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2、理解马孔多人患失眠症,有何象征意义?马孔多的居民失眠症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信息。可是遗忘仍然以一种不可挽回的状态蔓延下去。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的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失忆。患者会慢慢习惯无眠的状态,然后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这里的象征意味显而易见: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昔日内战的残酷与灾难,更不要忘记百姓的愚昧无知和民族的贫穷落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3、小说的象征意义明确:①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②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③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 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④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的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魔幻色彩的经历,同时展现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的兴盛、发展及至消亡的历史。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即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4、主题《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外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