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静观其变—静物画的色彩表现》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贴近生活经验:静物主题(水果、文具等)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描绘熟悉事物激发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平凡之物的美感,建立艺术与生活的联结。强化观察与表达:初中生处于视觉思维敏感期,分析名作细节(如水果的斑驳、花瓣的柔嫩)能训练其观察力;实践环节的色彩调和、质感表现则锻炼手脑协调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培养审美多元性:通过对比中西方经典(写实vs写意),学生理解“美”的多样性,学会用不同视角看待世界,提升文化包容性与独立思考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静物画的“静观”引导学生学会专注与沉淀,体会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珍视日常、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静物画的发展历史及中西方代表性作品的风格特点。掌握静物画构图、色彩搭配与光影表现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名作,提升对物体形态、质感、空间感的捕捉能力。运用色彩调和与对比技法,表现静物的体积感和情感氛围。情感目标:感受静物画中平凡之物的美学价值,培养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审美感知。重点难点重点:静物画的构图规律与色彩情感表达。难点:通过光影与色彩表现物体的质感(如水果的光泽、花瓣的柔嫩)。工具:颜料、调色盘、水彩纸、画笔、静物实物(水果、花瓶等)。多媒体:PPT课件(含作品对比分析、色彩原理图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你眼中的静物是什么?它们如何体现生活中的美?”展示生活中的静物图片(如早餐桌上的杯子、书架上的盆栽),引发学生共鸣。名作欣赏:对比展示《水果篮》与《瓶花》,提问:“两幅画在色彩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2. 新授探究(5分钟)(1)经典作品分析卡拉瓦乔《水果篮》:构图:三角形稳定式构图,水果的“不完美”细节(虫洞、枯叶)体现真实感。色彩:暖色调为主,通过明暗对比强化立体感,背景的深褐色凸显水果的鲜亮。卫天霖《瓶花》:构图:留白与疏密对比,花瓶的垂直线条与花朵的曲线形成韵律。色彩:东方写意风格,淡雅的蓝灰色背景与花朵的粉紫、橙黄形成和谐对比。(2)技法提炼光影法则:通过卡拉瓦乔作品学习“明暗交界线”对体积的塑造。色彩情感:卫天霖作品中冷色调背景与暖色花朵的对比传递宁静与生机。3. 教师示范(5分钟)步骤演示:1. 用铅笔快速勾勒静物组合的构图(强调主次关系与均衡感)。2. 薄涂底色,区分物体与背景的冷暖关系。3. 分层叠加色彩,表现高光与阴影(如苹果的红色渐变、玻璃瓶的透光感)。4. 学生实践(15分钟)任务设计:基础组:临摹课本中的作品局部(如一组水果),重点练习色彩的明暗与笔触表现。进阶组:参照《瓶花》风格,以摆放的静物(如文具、盆栽)创作一幅静物画。教师指导:巡回辅导,强调“观察-归纳-表现”的绘画逻辑。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配色(如用冷色调表现金属质感)。5. 展评总结(10分钟)作品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并讲解创作思路,互评亮点(如色彩对比、细节刻画)。教师总结:“静物画不仅是‘画物’,更是‘画心’。卡拉瓦乔的写实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美,卫天霖的写意让我们感受诗意的生活。”课后拓展:观察家中静物,用速写本记录其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五、板书设计《静观其美》一、构图之美:均衡、主次、疏密二、色彩之美:冷暖对比、明暗层次三、情感之美:真实与诗意的交融附:安全提示使用颜料时注意保持桌面整洁,避免误触眼睛。教学反思- 通过中西作品对比,学生能更直观理解不同文化对“美”的诠释。- 实践环节需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调色指导,避免色彩脏、灰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