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4《孙权劝学》知识清单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县那个(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知晓(这件)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学习并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为之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阐述了人应当好学,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问题探究】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既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王者权威。但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是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吕蒙的素质谆谆教导,具有王者风范。【人物形象】孙权:关心下属,对下属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鲁肃:敬才爱才惜才。【写作特色】1.言简意赅,表现有力。2.侧面烘托,展示变化。3.对白传神,以“话”塑人。【课后练习】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三、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①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③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①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③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相关考题】【甲】《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释】①虞: 意料,预料。②造次: 鲁莽,轻率。③豫: 同“预”,预先,事先。④画: 谋划,筹划。⑤拊:抚摸。【题目】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见往事耳 见:(2)及鲁肃过寻阳 及:(3)肃意尚轻蒙 轻:(4)遂往诣蒙 诣: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肃于是越席就之。3.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2分)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 ”。4.【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1.了解;到,等到;轻视,看不起;拜访2.(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4.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乙文译文】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原来的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越过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访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课外阅读】吕蒙攻皖之谏初,魏公操遣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吕蒙言于孙权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宜早除之。”闰月,权亲攻皖城。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拨;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荐甘宁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士卒先;蒙以精锐继之,手执鼓,士卒皆腾踊。侵晨进攻,食时破之,获朱光及男女数万口。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译文:当初,魏公曹操派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屯兵,大量开垦土地,种植稻谷。吕蒙向孙权建议:”皖地田土肥沃,如果一旦稻熟收获,曹军必然扩充,应当早日除去朱光。”闰五月,孙权亲自率军攻打皖城。将领们计划堆土山和增加攻城的设备,吕蒙说:“制造攻城设备和堆土成山,须多日才能完工。到那时,敌人城防已经巩固,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得皖城。况且我军乘雨多水大而来,如果旷日久留,大水必定渐渐退走,我们回兵的道路会遇到困难,我以为那是很危险的。现在看来,此城不会十分坚固,我三军士气高昂,四面齐攻,很快就可攻克,然后趁大水未退而回军,这才是大获全胜的策略。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吕蒙推荐甘宁为升城督,甘宁手持白色熟绢,身先士卒攀上城墙;吕蒙命令精锐战士紧随其后,他亲自擂鼓指挥,战士们踊跃登城。拂晓发起攻击,早上辰时已经攻克皖城,俘获朱光以及城中男女数万人。不久,张辽率兵赶到夹石,听说皖城失守,便领兵撤退了。孙权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回兵驻守寻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