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掌握明清时期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运用相关图文史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名著、建筑、文学名著的地位与特点。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鉴赏《红楼梦》和京剧艺术,培育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课前预习(一)科技名著(1)《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 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农政全书》:作者是明代科学家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3)《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1)目的:防御北方 族南扰;(2)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3)特点: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2、明代北京城:(1)修建: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明成祖时营建,1420年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2)构成:明代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京城)和外城四部分,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3)特点: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三)明清的思想家1.明中期:明中期的思想家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2.明末清初:(1)黄宗羲激烈反对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2)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王夫之是 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四)小说和戏曲1.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随着 的发展和 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2)四大名著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 吴承恩 明朝《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中期戏曲(1)昆曲兴起地区: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成熟:明朝万历末年,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 。清朝顶峰: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洪昇的《 》、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传世之作。(2)京剧①背景:1790年,乾隆皇帝 80 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②形成: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 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课后习题1.英国近代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将我国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称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李约瑟将该书的作者称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某校开展跨学科学习时,物理老师选取了中国古代某一典籍中的《铸釜图》(如下图)来讲解物态变化的知识,该典籍最有可能是( )A.《史记》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3.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变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材料反映了长城的( )A.形制结构 B.功能变化 C.建造原因 D.军事意义4.明北京城的布局为:中央宫城是皇帝居住地,宫城之外的皇城是统治者的居住地,皇城之外的内城设有中央官署等,内城的南面为外城。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5.明清时期出现了进步思潮。有位思想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这位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王守仁 C.黄宗羲 D.吴承恩6.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现多被改编为影视剧。明清小说大放异彩的社会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B.外来文化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C.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写小说为考题D.当时的统治者爱好小说7.“京朝派的皮黄,音律有点昆之雅味,雅人喜之。其词句近于语体,入耳无障,故俗人喜之,于是‘雅俗共赏’,其道大行矣。”这描述的剧种是( )A.元曲 B.昆曲 C.汉调 D.京剧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二)1.蒙古 2.元大都(三)1.王守仁 2.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 朴素唯物主义 (四)1.商品经济 市民文化 罗贯中 西游记 2.《牡丹亭》 长生殿 道光 皮黄戏【课后习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本草纲目》。根据材料“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明代某一科技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故选C。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天工开物》。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模具中,使其固结成型。结合所学可知,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写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故选D。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长城功能的变化。由材料“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变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可知,长城由浴血厮杀的关口变为贸易市场,这反映的是长城功能的变化,B正确。故选B。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北京城。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居住的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故选C。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根据“明清时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提出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故选C。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大放异彩的社会原因。材料分析 “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蓬勃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扩大,使得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大。故选A错项分析 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排除B;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不能写小说,排除C当时的统治者爱好小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京剧。根据“京朝派……有点昆之雅味……入耳无障,故俗人喜之”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剧种是京剧。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