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通过了解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及其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流民图》、广州十三行等图文史料,了解清朝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政策,分析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3.家国情怀:认识到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
课前预习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决定。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设立了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2、设立
(1)时间:    年间
(2)组成: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3)职责: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3.影响:(1)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
(2)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目的: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士人。
(2)时期:康熙、雍正和 乾隆三朝。
(3)影响: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   ,严重阻碍了   、   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   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政治:官吏结党营私,贪风盛行,吏治日益腐败。
2.经济:机构臃肿,官吏大肆贪污,导致财政虚耗严重;嘉庆以后,出现财政危机,国力虚弱。
3.社会:清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剧烈,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佃农或者流民,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4.白莲教起义:1796 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清廷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历时9 年,耗军费约1.5 亿两白银。白莲教起义导致清朝元气大伤,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禁海令”的颁布
1、含义(实质):指清朝严格 对外贸易和交往的政策。
2、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实施过程:
(1)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康熙时,只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数量做出严格的限制。
(3)乾隆时,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一口通商”),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后习题
1.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2.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6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3.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4.康乾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是和珅。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数额巨大,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强化 B.清朝康乾盛世下危机初显现
C.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5.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6.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乾隆九年(1744),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的外国人……这表明清政府( )
A.对外政策逐渐走向封闭 B.有效抵御外来势力入侵
C.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D.在防范一切外国人来华
7.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秦王嬴政废除了自己身为国君的王号,改成“皇帝”,因为他是秦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所以称“始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材料二: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三: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了总揽大权开创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三公”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什么官职?
(2)材料二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他还设立了哪一个特务机构?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有什么作用?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1.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2.雍正 军机大臣 君主专制
(二)1.思想言论 思想 学术 2.集权
(四)1.限制 3.广州十三行
【课后习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狱。根据“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可知,文字狱使得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禁锢了思想言论。故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根据“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使臣不愿叩头行礼是对天朝不敬,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D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据材料“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数额巨大,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后期,官场贪风更盛,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这说明康乾盛世下危机初显现。故选B。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意思是我们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不希望借助外国人和我们互通有无,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符合题意,排除B;A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驱逐在华传教士”“防范来华的外国人”可知,这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乃至闭关锁国,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阐释题干中政策改变的影响,而不是对题干现象的概括,与题意不符;C项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在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与题干所述现象没有直接关联,与题意不符;D项题干中“防范来华的外国人”而不是防范一切外国人来华,且这只是现象的叙述,不是对现象的概括,与题意不符。故选A。
7.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官职:御史大夫。
(2)“重大改组”:废除丞相制度。特务机构:锦衣卫。
(3)“偏房”:军机处。作用: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基本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可知,秦始皇为了总揽大权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三公”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可知,为此,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行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可知,这就是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