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等史实,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了解清政府对边疆进行治理的相关史实,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年)》,了解清朝疆域的四至;通过识读“金巴奔瓶”“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等图片,了解清朝安定边疆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3.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理解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弘扬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使命感。课前预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1.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趁机出兵侵占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 ,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2)收复:1662年, 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3)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2.清朝在台湾建制(1)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2)建制:1684年,清政府设置 ,隶属 。(3)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1.册封:(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 ”的封号。(2)康熙帝: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 ”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平定叛乱: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 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3.设置机构:(1)1727 年,清朝在西藏设置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2)1751 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4.颁布法律: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5.制度: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 ,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6.意义: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巩固西北边疆1、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时,新疆天山北部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 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了噶尔丹。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准噶尔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 发动反清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3、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雅克萨之战1、1685年和1686年, 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2、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朝的疆域意义: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课后习题1.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在此“定府县”“任职官”,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他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颁布“屯田”“建政”“司法”三大法,之后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大力迁移内地流民至台。这些措施( )A.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B.驱逐了荷兰殖民残余势力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控制2.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 )A.台湾府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列图示中的空白处,你认为填写最恰当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C.巩固西北边疆 D.巩固维护清王朝的统一4.雍正三年,青海蒙古郡王等部众下令“将贸易之地移在西宁口外丹噶尔寺”。乾隆九年,清政府设丹噶尔主簿管理该地。经多年发展,丹噶尔成为了“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番暨蒙古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丹噶尔的发展源于( )A.统一国家的巩固 B.地理位置的优越C.朝贡贸易的发展 D.闭关锁国的推行5.《尼布楚条约》以国际法所确认的条约形式规定,俄国全部拆除在雅克萨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从而制止了俄国向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扩张。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有助于( )A.保障东北边疆的安定 B.收回尼布楚等地的主权C.保障中俄的合法通商 D.平定边疆少数民族叛乱6.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一些边疆民族首领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首领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强化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7.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可贵,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远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鏖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材料二: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摘编自《台湾外纪》材料三: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他们最终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和安善安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中的历史人物。(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成功是从哪国的殖民者手中收复的台湾?康熙帝“拒绝郑氏要求”后,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一)1.郑成功 荷兰 民族英雄 2.台湾府 福建省(二)1.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2.准噶尔 3.驻藏大臣 5.金瓶掣签(三)1.噶尔丹 2.大、小和卓 3.伊犁将军(四)1.康熙 2.尼布楚条约 库页岛【课后习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根据“在此‘定府县’‘任职官’,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他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颁布‘屯田’‘建政’‘司法’三大法,之后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大力迁移内地流民至台”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故选A。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C符合题意;1683年清朝台湾府管理台湾地区,排除A;雍正帝是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排除B;清朝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排除D。故选:C。3.答案:D解析:清朝康熙帝时,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他又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清朝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些都有利于清政府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据题干“雍正三年,青海蒙古郡王等部众下令‘将贸易之地移在西宁口外丹噶尔寺’。乾隆九年,清政府设丹噶尔主簿管理该地。”可知,这是导致丹噶尔发展为“交易之所”的重要原因,因此,丹噶尔的发展源于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及民族间的交往,源于统一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充分说明丹噶尔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排除B项;“汉、土、回、番”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C项;闭关锁国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尼布楚条约》。材料分析 “《尼布楚条约》以国际法所确认的条约形式规定,俄国全部拆除在雅克萨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从而制止了俄国向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这一条约的签订有助于保障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定,遏制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故选A错项分析 《尼布楚条约》中,清政府同意将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的部分土地让给俄国,排除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平定边疆少数民族叛乱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无关,排除D6.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年班”制度和“围班”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首领和中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7.答案:(1)戚继光抗倭。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抗倭英雄。(2)荷兰。措施:派清军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雅克萨之战。主要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4)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解析:(1)根据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知识,“但愿海波平”指的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浙江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倭寇。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抗倭英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成功是从荷兰的殖民者手中收复的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康熙帝“拒绝郑氏要求”后,派清军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由材料三“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雅克萨之战。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4)根据材料四“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