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前预习(一)郑和下西洋西洋,地理概念。明初,人们通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1.背景:(1)经济基础: 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科技保障: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丰富。(3)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4)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2.在位皇帝: 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3.主要目的: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②提高 ,“示中国富强”(政治上:根本目的),同时也用我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经济上)。4.概况:1405—1433年, 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 ,表达通好的意愿(政治),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 (经济)。5.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发展了 ,增进了中国与 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1.倭寇:我国古代称日本为 。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2.背景:明朝中期,随着 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政治腐败, ,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我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造成严重的 。3.过程:明朝派年轻将领 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之后又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 。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三)援朝战争1.背景: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 ,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2.概况:明朝 年间,日本权臣 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3.意义: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 ,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1.背景:从 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2.过程: ,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此时侵略者只获得了居住权,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 ,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1849年,葡萄牙推行扩张政策,经过30多年的蚕食,占领了关庙以南的澳门半岛。1851年,葡萄牙占领了氹(dàng)仔岛。1864年,葡萄牙又占领路环岛。课后习题1.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 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最早开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B.到达了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属于民间自发的远洋航海活动3.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永乐满朝人济济, 西洋万里水茫茫。 星牵沧海云帆耸, 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4.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对本次战争表述错误的是( )A.明朝的国力在此后大大增强B.明朝两次出兵都取得胜利C.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D.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5.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A.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C.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6.早期殖民掠夺活动中,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一度占据我国台湾岛的殖民国家分别是( )A.英国法国 B.葡萄牙荷兰 C.西班牙美国 D.俄国日本7.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历代统治者大都采取过积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并设置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和台湾。材料二:1368—1840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政府积极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材料三: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相继遭到日本、荷兰的侵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两次英勇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在这两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两位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1)材料一中元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元朝是如何直接管辖西藏的?有何意义?元朝时还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台湾?(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中所说的“两次英勇斗争”是指哪两次反侵略斗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一)1. 15 国力雄厚 明成祖 3.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郑和 非洲东海岸 当地的首领 商品交易 6.海上丝绸之路 亚非 (二)1.倭国 元末明初 倭寇 2.日本 海防松懈 倭患 3.戚继光 台州 基本解除 4.反侵略 民族英雄(三)1.纳贡称臣 2.万历 丰臣秀吉 3.政治军事势力 (四)1.16 葡萄牙 2.1553年 1573年 守澳官【课后习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根据题干“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没有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故选A。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可知,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选C。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根据“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的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和平交往;根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倭,体现出的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暴力冲突。故题干诗歌反映的是明代对外关系中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故选B。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援朝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使得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故选A。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与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反映的是中外的冲突,说明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故选B。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并非英国,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西班牙并未侵略我国,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并非俄国,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澎湖巡检司。(2)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派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民族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