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通过观察《明朝形势图(1433 年)》,获取明朝疆域信息。2.历史解释:结合史料,掌握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和影响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3.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这一时期中外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初步认识到明朝开始,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课前预习明朝的建立1.背景: ,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 ,民不聊生。 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 ,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 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南方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经过: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 ,定都 ,他就是 。随后,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的统治。3.明成祖称帝,迁都北京: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 ”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 ”,夺取帝位,他就是 。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 。(二)强化皇权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 和 过大。为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 ,以强化皇权。2.措施:(1)在中央:①明太祖废除 (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 。明成祖时,设立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②为 ,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③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掌管侍卫、侦 察、缉捕、刑狱诸事。后来,明成祖成立 ,明宪宗成立 。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 。(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2)在地方:①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 ,设立 ,互不统属。(原因:原行中书省权力独大,威胁中央集权,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明太祖还先后分封 ,驻守各地, ,巩固皇室。在实现大权独揽后,明太祖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3.特点: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既 ,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影响:①利:皇权 ,君主专制 。②弊:政策皆出于皇帝,容易出现失误,皇帝权力过大,易形成专权恐怖统治。(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范围、答题观点:明朝提倡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 》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明朝科举考试的答题格式: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须分成八个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两股对仗文字,因此称为“ ”。(3)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利弊):弊:①形式呆板, ,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②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③阻碍中国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利:①加强了君主专制;②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对以后有借鉴意义。(四)民族关系1.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1)为加强对东北 等部的直接管理, 在黑龙江下游设 。(2)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黑龙江、 、松花江流域等地和 ,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2.明朝与蒙古的战和(1)战:明初,退居北方的 与明朝时有战争。(2)和:1571年,明朝封蒙古 为王,并达成 和 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 ”。(影响: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 。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课后习题1.《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解除地方割据 B.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官制2.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3.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明太祖( )A.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调兵遣将权统归兵部 D.强化法纪整肃吏治4.明朝的内阁办公地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让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皇帝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拟定上谕,然后再交皇帝定夺,这中间只需一个时辰。从1000米到50米的距离变化最能体现的是( )A.明朝内阁权力弱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D.地方权力的削弱5.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6.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冲突。隆庆和议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划定马市,蒙古部每年以进贡的形式向明朝送来马匹,明朝则提供布匹、绸缎、铁锅、茶叶等物资。蒙古人还可以用这些物资折换成白银以换取草原所需生活物资。明朝这些做法有助于(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蒙古社会的转型 C.政治认同的增强 D.北部边防的稳定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位皇帝是谁。并概括他在中央与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改革官制的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还建立了哪一特务机构。(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他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明朝的建立1.元朝末年 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 朱元璋 2.1368 明朝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明太祖 元大都 削藩 靖难之役 明成祖 北京 (二)强化皇权1.地方分权 朝臣权力 改革官制 (1)丞相 皇帝负责 内阁 分散兵权 兵部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耳目和爪牙 (2)一分为三 三司 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4.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尊孔崇儒 四书章句集注 (2)八股文 (3)脱离实际 (四)民族关系女真 明成祖 奴儿干都司 乌苏里江 库页岛 2.蒙古各部 俺答汗 通贡 互市 隆庆和议 敌对状态【课后习题】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根据“上下蒙蔽”“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明太祖担心权臣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亲自处理政务,所以他要以限制权臣的权力的方式来加强皇权。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故选B。2.答案:D解析:根据“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材料体现了给官员拟罪的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属于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追求法律平等、加强思想禁锢和维护官员利益,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内容与主旨,排除ABC故选: D。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皆不鉴奏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容易专权,威胁皇权,因此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故选B。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让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因此这段距离变化最能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不胜谄事”“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体现了秀才对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的官员态度截然不同,这说明了科举考试所取得的功名对官员威望的影响很大。故选D。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政府与蒙古之间的互市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明政府北部边防的稳定,D正确。明朝和蒙古部落的贸易不属于海外贸易,排除A;材料未体现B项内容,排除;政治认同主要建立在制度学习和思想传播上,排除C。故选D。7.答案:(1)朱元璋。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2)锦衣卫。(3)加强皇权。解析:(1)本问考查朱元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皇帝是朱元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本问考查锦衣卫。根据所学可知,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3)本问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明太祖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是加强皇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