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观察图文、分析史料,了解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原因。
3.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感受中国先贤们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预习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背景:辽宋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__________技术进一步发展。但雕版__________,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发明:北宋匠人__________发明。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制成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泥活字印刷。
3.发展:能工巧匠又发明了__________。元朝科学家__________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创新。元朝中期,__________印刷出现。
4.传播与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__________,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__________传到波斯,经过__________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对__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司南:先秦以来文献中记载的司南,可能是__________制成的指南工具。
(2)指南针:宋代开始用__________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沿,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__________。
(3)罗盘: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__________的盘中,制成了罗盘。
(4)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__________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5)传播:指南针经过__________地区传到了欧洲。
(5)意义: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__________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__________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火药
(1)发明:__________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__________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元朝用金属作筒,发明了__________,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3)传播与影响:我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__________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__________。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__________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3.四大发明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对__________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天文学的发展
1.沈括:__________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安排。他著有《__________》一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在我国和世界__________上占有重要地位。
2.苏颂: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__________。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__________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3.郭守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__________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__________》。《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__________生产有很大帮助。他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的__________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四、理学
1.理学的形成:宋代儒学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__________、程颐兄弟和南宋的__________,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__________”。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程颢和程颐:认为__________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__________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__________,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朱熹的思想还传到__________、朝鲜半岛乃至欧洲。
3.影响: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维护__________,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思想。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__________追求。
五、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__________,便于歌唱。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__________,如“念奴娇” “__________” “蝶恋花” 等。词的风格多样,内容__________。
(2)出现和发展:词在__________时已经出现。宋代时,__________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__________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杰出词人: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__________、辛弃疾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词气势豪迈,李清照的词风格__________。
2.宋诗:宋代的诗也有很大成就。南宋__________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不少作品抒发了__________情怀。
3.元曲
(1)元曲的形成: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形式有散曲和__________。
(2)代表人物: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__________,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 10 多种,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__________等。
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作者:司马光,北宋__________、政治家。
2.《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__________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__________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__________兴衰,意在使__________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资治通鉴》书名是__________所赐,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3.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
课后习题
1.据统计,我国从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共出书二万三千多部,二十七万多卷,而宋代出书则达一万一千部,十二万四千多卷,相当于历代出书总数的将近一半。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 B.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
C.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D.印刷术的革新和进步
2.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丰富的都市生活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
3.《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豁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豁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4.有学者论述南宋的一位思想家,说:“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王阳明
5.七年级新(2)班的同学们课余时间要排演历史剧《宋代词人苏轼》。若请你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是对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下标题最符合上述内容的是( )
A.《资治通鉴》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B.从《资治通鉴》中看王朝的兴衰
C.《资治通鉴》: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
D.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
7.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吸取了纪传体的优点,避免编年史的弊病,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因此赋予编年体以新的生命力。这反映了司马光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搜集与整理 C.因循与守旧 D.续写与改编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 费工费时 2.毕昇 泥活字 西夏 3.木活字 王祯 锡活字 4.朝鲜半岛丝绸之路 蒙古 人类文明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天然磁石 人造磁铁 南方 有度数 海船 阿拉伯 经济文化 开辟新航路 2.唐朝军事 火铳 阿拉伯 欧洲 火器 四大发明 世界文明
三、天文学的发展
1.北宋 十二气历 农事 梦溪笔谈 科技史 2.水运仪象台 欧洲 3.简仪 授时历 农业 公历
四、理学
1.兼收并蓄 程颢 朱熹 程朱理学 2.理 伦理 灭人欲 日本 3.封建统治 统治 思想内涵 精神
五、宋词和元曲
1.长短句 词牌 满江红 广泛 唐朝 商业 市井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委婉 2.陆游 爱国 3.元曲 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史学家 2.通史 五代 政治 君主 宋神宗 3.史记 史学两司马
【课后习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从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共出书二万三千多部,二十七万多卷,而宋代出书则达一万一千部,十二万四千多卷,相当于历代出书总数的将近一半。”,分析可知:宋代出书量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宋代出书量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制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宋代并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的朝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唐朝比宋代更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并非宋代书籍增多的原因,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根据“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可知,宋代有着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故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先进的科学技术。故选B。
3.答案:D
解析:据题干“有人认为普通豁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豁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可知,有人认为普通豁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模拟实验证明活字印刷是可行的,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D项正确;AB项说法均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AB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根据“南宋”“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理学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朱熹。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D正确。A的作者是岳飞,B的作者是辛弃疾,C的作者是李清照,均排除。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资治通鉴》。根据“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可知,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看到王朝的兴衰。故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根据“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吸取了纪传体的优点”“不再分见于多处,因此赋予编年体以新的生命力”及所学可知,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但其吸收了纪传体的优点,并有所优化和创新,体现司马光注重传承与创新。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