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导学案 (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导学案 (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图片及史料,了解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元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
的关系。
课前预习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原因:唐朝__________后,北方人民大批__________,带去了中原的生产__________,结合南方优越的__________,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2.农业发展表现:
(1)水稻种植:南方的水稻种植__________迅速增加。由越南传入的__________,成熟早,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__________。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__________。当时,长江下游和__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__________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边疆农业:__________的统治者对农业相当重视,__________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3)经济作物:宋元时期,__________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__,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到南宋后期,__________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4)南粮北运: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__________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__________;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__________为主。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速度超过__________。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__________很多来自江浙。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__________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__________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__________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__________: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2.制瓷业:宋代是我国__________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__________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南宋时,__________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的瓷器__________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金的耀州瓷以__________为主。元朝时烧制的__________,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3.矿冶业:北宋时,__________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__________炼钢。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__________制作水平较高。西夏__________制作精良。
4.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__________地位,广州、__________、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__________。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__________。金还造出了__________。
三、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宋元时期__________的商业尤为发达。黄河、长江及__________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__________、南宋__________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
2.商业活动突破__________限制: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__________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__________;早市和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的商业:有一定的发展。辽的__________、西夏的__________和金的__________,商业都很繁盛。
4.纸币的产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__________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__________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____”,这是世界上__________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__________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__________发行。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南移:__________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__________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__________和粮食供应都依靠__________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__________完成。
课后习题
1.《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槲,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材料反映出宋朝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社会相对安定 B.生产工具先进 C.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生产
2.南宋时期,南方大量种植小麦“稻麦共存”“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春”是对当时南方的真实写照。这一景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饮食习惯改变 C.民族出现交融 D.生产技术发展
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摆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纺织业中心多位于南方 B.海上丝绸贸易盛于陆路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超过北方
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唐明皇》电视剧 B.世界上现存最早船坞
C.《西游记》连环画 D.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
5.按照宋代的贸易政策,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之后必须向相关机构报告,有关机构对其货物收取1/10的进口税。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这体现了宋代( )
A.朝廷坚持抑商政策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对外贸易管理规范 D.财政收入依赖海商
6.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
A.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相适应 B.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D.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南移,气候变化也是原因所在。宋代,气候发生极大改变,使得北方变得比较寒冷,且降雨量减小,空气变得极其干燥。这种情况已经不符合水稻的种植环境,北方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的气候非常怡人,宋代时期开始在闽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广泛的种植水稻。而宋朝寒冷期时,为小麦在南方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小麦和水稻在南方的普遍种植,南方的经济已经远远超出北方的经济,因此,气候变化促使南方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中国经济重心向南迁移。
——摘编自陈天成《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朝代。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农业的发展
1.安史之乱 南迁 技术 自然条件
2.面积 占城稻 产量 首位 太湖流域 苏湖 辽夏金 东北 经济作物 茶树 棉花 忽必烈 大都 海运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北方 丝绸 海南岛 黄道婆 棉布 毛纺织业
2.瓷器 汝窑 江南 鸡冠壶 青瓷青花瓷
3.煤 冶铁 铁制农具
4.兵器 领先 泉州 船坞 指南针 撞冰船
三、商业的繁荣
1.南方 运河 东京 临安
2.时空 市 店铺 夜市
3.上京 兴庆府 燕京
4.货币金属 交子 最早 铜钱 主币
5.南宋 人口 财政收入 江南 南移
【课后习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发展。根据“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取占城稻三万斛……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可知,政府为缓解旱情带来的影响,引进占城稻,让转运使宣传占城稻种植方法,指导农民学习种占城稻,这体现政府重视生产。故选D。
2.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包括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兴修等,这直接促进了稻麦的共存和农业产量的提高,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饮食习惯改变和民族交融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C三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福建福州黄异墓的纺织品”“江苏金坛周瑀墓”“江苏武进宋墓”“湖南南阳宋墓”“赣江兰溪南宋墓”“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摆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大都位于南方地区;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即纺织业中心多位于南方,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没有对比,无法得出“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纺织技艺,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位于北宋东京郊外,世界上现存最早船坞,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可以作为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唐明皇》电视剧、《西游记》连环画都经过后人的艺术加工,属于第二手史料,且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无关,排除AC项;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属于第一手史料,但与题干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对外贸易。根据“宋代”“收取1/10的进口税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及所学可知,该机构是市舶司。市舶司的职责多样,比较全面,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管理规范,C正确。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贸易。
材料分析 “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 较于唐代,两宋的海外贸易在发展速度、地理分布格局和贸易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海上贸易发达,这些变化都与经济重心南移相适应。故选A
错项分析 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1)南宋。
(2)[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宋代,由于气候变化,北方变得寒冷且干燥,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气候宜人,既能种植小麦,又能种植水稻;这使得南方的农作物产量超过北方,因此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气候变化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少战乱等。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观点是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南移,气候变化也是原因所在。对于材料中的观点,可以选择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选择同意。理由是宋代,由于气候变化,北方变得寒冷且干燥,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气候宜人,既能种植小麦,又能种植水稻:这使得南方的农作物产量超过北方,因此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选择不同意,理由是气候变化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战乱较少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