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导学案(含答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导学案(含答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等基本史事。
3.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会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
课前预习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契丹是我国__________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__________生活。隋唐时期,契丹与__________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开始__________生活,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__________、纺织。
2.辽国建立与发展:916年,契丹首领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__________政权,都城在__________,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__。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3.党项的兴起:生活在我国__________地区的党项,原属__________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东部、__________、宁夏一带,与__________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西夏的建立与发展:1038 年,党项首领__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夏。元昊仿效__________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__________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__________时,契丹从后晋皇帝__________手中得到了__________,实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__________加剧。
2.宋辽和战经过
①和:____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②战:__________即位后,向辽发动两次战争试图夺回__________地区,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___政策。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__________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__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__________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③和: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__________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__________”。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__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_____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__________,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__________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__________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__________,元昊向宋__________,宋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__”。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__________。
课后习题
1.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政权建立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A.接受汉族成文法令 B.保持契丹民族风俗
C.采取民族分化政策 D.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是少数民族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成吉思汗
3.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要以违约则罢和市”,随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4.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下令修改了河北地区带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5.澶渊之盟签订后,辽进入了军政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长时间的和平共处使中原文化对辽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这促进了辽统治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里叙述的是澶渊之盟( )
A.出现的背景 B.对辽的积极影响 C.对辽的消极影响 D.对北宋的影响
6.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该和约( )
A.促进了宋辽之间经济交流 B.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C.导致了北宋王朝迅速灭亡 D.激化了西夏社会矛盾
7.【边疆关系】
材料一:汉王朝的边疆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设立郡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二是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如西汉王朝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即设立了匈奴五属国、龟兹属国等。三是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性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管理戍守的军队、屯田的士卒,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王朝对边疆管理的相同举措。结合所学,说出汉王朝管理西域所设置的专门机构及其设置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写出图中的A、B两处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中显示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_____种模式,并概括三种模式下民族关系发展的共同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北方 游牧 中原 农耕 冶铁
2.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 辽 文字
3.西北 羌人陕西 中原
4.元昊 兴庆府 唐宋 农牧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 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 冲突
2.宋太祖 友好 宋太宗 燕云 防御 澶州 寇准 宋真宗 兄弟 岁币 澶渊之盟 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北宋 西夏 物力
2.和约 称臣 岁赐 稳定
【课后习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契丹族的相关知识。
材料分析 “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 “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是指适用于统治契丹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是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故题干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故选D
错项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用其他法律统治契丹及其他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成文法令”表述片面,排除A;“保持契丹民族风俗”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未体现采取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
2.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A项符合题意;B: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B项不符合题意;C: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C项不符合题意;D: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民族交往。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利用停止榷场互市的方式来应对西夏扰边,属于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软弱性,西夏上章谢罪,宋朝才恢复榷场,表明宋朝的态度较为强硬,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政策,排除B;宋朝没有实现政治统一,排除D。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平虏城曰肃宁”可知,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下令修改了河北地区带有“戎”“虏”字样的地名。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渡渊之盟的影响。题干材料叙述的是澶渊之盟对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夏和约。根据“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可知,该和约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B正确。材料是宋与西夏的和约,不能促进宋辽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C项夸大了和约的影响,排除;宋夏议和有利于减轻西夏民众的劳役负担,客观上有利于缓和西夏社会矛盾,排除D。故选B。
7.答案:(1)举措:设立郡县(或推行郡县制)
名称:西域都护府
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A:辽;B:北宋
模式:第二种模式
共同趋势: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1)相同举措:根据材料一“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可得出,秦汉的相同举措是设立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专门机构:结合所学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可知,公元前60年,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该地的管理。
意义:结合所学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A;根据材料二A所在疆域和关键词“上京可知,是契丹建立的辽朝:B:根据材料二B处的疆域和关键词东京(开封)”可知,是指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东京。
模式:根据图示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可知,符合第二种模式。
共同趋势:根据材料三“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可知,在该模式的下的民族关系,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