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2.史料实证: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3.家国情怀: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4.唯物史观: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历史解释:知道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
课前预习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赵匡胤是___________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___________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___________披到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
2.北宋建立:960年,___________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___________。
3.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依照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___________等割据政权。979年,___________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_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治国方针: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___________、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___________的方针。
2.目的:强化___________、维护政权稳定
3.具体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他任用___________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___________。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___,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___________。
(2)政治上:①中央: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___________,采取___________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___________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地方:派___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___________任期制。为防止___________权力过大,设置___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___________的控制,取消___________收税的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文化上: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___________事业,改革和发展___________。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___________成为定制;宋初大幅度___________科举取士名额。
3.宋朝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为___________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___________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___________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___________的提高,造就了宋朝___________、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评价崇文抑武方针:
积极性:使___________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_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局限性:___________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___________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___________,人浮于事,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___________。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在___________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___________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高度___________,赋役不均,弊端丛生,改革呼声日益高涨。___________、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以挽救社会___________。
2.概况:1069年,___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的目的。
3.措施:王安石变法涉及___________、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经济上实行募役法、___________、农田水利法等,军事上实行___________等。
4.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___________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___________。
5.失败原因: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__________的负担,损害了___________、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___________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课后习题
1.历史典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下列历史典故与赵匡胤有关的是( )
A.投笔从戎 B.破金沉舟 C.三顾茅庐 D.黄袍加身
2.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3.五代时期武人得势,士卒可以拥立帝王,视文人“初等职官”。宋朝初年,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发展 B.摆脱统治危机 C.实现富国强兵 D.重文轻武政策
4.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5.时人曾评价王安石变法:昔安石以兴作之说动先帝,而患财之不足也。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事也;而欧兴作患不足者,事也。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分散掌柜权力 B.滑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
6.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现象的发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
7.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苗钱利民甚少,害民极多……
——司马光《乞罢青苗钱白扎子》
材料二 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育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司马光、梁启超对青苗法的认识有何不同?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史料运用的重要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后周 陈桥驿 黄袍
2.赵匡胤 开封 宋太祖
3.先南后北 南唐 宋太宗 五代十国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
2.中央集权
3.杯酒释兵权 文臣 发兵之权 换防 将不专兵 相权 分化 副宰相 文臣 三年 知州 通判 税收 节度使 文教 科举制 殿试 增加
4.读书人 北宋 读书 文化素养 科技发达
5.文官 尚武轻文 政权 文臣 战斗力 冗余 财政支出
三、王安石变法
1.边疆 军费 集中 范仲淹 危机
2.宋神宗 统治危机 富国强兵
3.经济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4.财政收入 废除
5.贫苦人民 大地主 统治集团
【课后习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了北宋。故选D。
2.答案:A
解析:
选项 材料 判断
A 派遣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转运使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 √
B 材料反映的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宰相权力 ×
C 材料反映的这些措施与“丰富市民生活”无关 ×
D 材料反映的这些措施与“发展海外贸易”不符 ×
3.答案:D
解析: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题干现象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D符合题意;题干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无关,排除ABC。故选:D。
4.答案:C
解析: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地方和士兵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故选C.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中的信息“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可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B。
6.答案:B
解析:根据“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现象的发生”及所学可知,方田均税法的内容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收入,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B。
7.答案:(1)不同:①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实施害处多而加以否定;②梁启超则以现代眼光肯定青苗法。
(2)重要因素:①研究者的立场;②研究的方法和角度;③史料的选取;④时代的影响。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青苗钱利民甚少,害民极多”得出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实施害处多而加以否定;根据材料“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育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得出梁启超则以现代眼光肯定青苗法。
(2)重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可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立场、研究的方法、选取的史料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①研究者的立场;②研究的方法和角度;③史料的选取;④时代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