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导学案 (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导学案 (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高度,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理解唐朝国力强盛后,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相关史料,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4.历史解释: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遣唐使来华的基本史实
5.家国情怀:比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矢志不渝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预习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1.概况: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___________”“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___________等。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批超过___________人。遣唐使团中的___________是留学生中的杰出人物。
2.隋唐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仿照唐朝的___________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律令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都城___________的建造仿照长安城。唐朝的天文历法、___________、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___________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鉴真的地位:扬州___________的高僧;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___________的人物。
2.东渡概况:受日本的邀请东渡,先后___________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
___________,继续进行___________东渡,最终抵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___________、绘画等,对___________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与新罗的交往
1.概况:新罗统治___________部分地区后,派遣___________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2.代表人物:___________,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唐朝的官员。
3.中国与新罗的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___________,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新罗仿唐制建立了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多受唐朝的影响。朝鲜半岛的___________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___________。
四、玄奘西行
1.西行概况: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___________取经,不畏艰险,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当时被认为是佛学最高学府的___________游学,并在多地讲学,成为远近闻名的___________大师。
2.《大唐西域记》:10多年后,___________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___________,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___________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唐朝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___________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___________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
2.唐朝与大食的交往:唐朝称古代___________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___________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3.“唐人”:唐朝与亚洲、___________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___________被称为“唐人”。
课后习题
1.《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天宝九年(750年),“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鉴真所见反映了( )
A.中国造船技术的高超 B.大唐对外贸易繁盛
C.广州是世界贸易中心 D.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2.《日本书纪》中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来的目的是( )
A.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文化
C.促进中日友谊 D.宣扬佛教教义
3.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曾引《本朝医谈》说:“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这句话强调了鉴真哪方面的贡献( )
A.佛学方面 B.医药方面 C.文学方面 D.建筑方面
4.682年,朝鲜半岛的新罗仿唐制设立国学,向学生教授《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等。这表明新罗( )
A.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 B.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C.人才选拔建立科举制度 D.以唐文化替代民族文化
5.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包括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C.有利于对古代印度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6.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大食(阿拉伯帝国)草药的知识,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据此可知( )
A.阿拉伯医学比中国医学更为发达 B.唐朝与阿拉伯贸易往来频繁
C.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D.中医多数药材都来自阿拉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1)材料一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哪一国家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
(2)材料二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哪一历史人物?记载他游历经验的珍贵文献是什么?
(3)两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1.遣隋使 留学僧 500 阿倍仲麻吕
2.先进制度 平城京 文字 佛教
二、鉴真东渡
1.大明寺 最有影响
2.五次 矢志不渝 第六次
3.建筑 中日文化
三、与新罗的交往
1.朝鲜半岛 使臣
2.崔致远
3.经商 政治制度 科举制 音乐 民间
四、玄奘西行
1.天竺 那烂陀寺 佛学
2.玄奘 口述 大唐西域记 中外
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贞观 开元
2.阿拉伯人 造纸术
3.欧洲 中国人
【课后习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了港口的繁盛景象,反映了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故选B。
2.答案:A
解析: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的意思是大唐的法律非常完善,是个不可多得的国家,需要常去学习。因此,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来的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故选A。
3.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名医”,由此可知鉴真在医药方面对日本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B。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都属于儒家经典,A正确。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人才选拔建立科举制度、以唐文化替代民族文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C、D三项。故选A。
5.答案:B
解析:
材料分析 “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 这些都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史料。故选B
错项分析 A、C、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大食(阿拉伯帝国)草药的知识,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可知,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阿拉伯帝国的草药知识也在唐朝传播,这说明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故选C。
7.答案:(1)鉴真;日本。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4)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与沟通,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历史人物鉴真,“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日本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的历史人物玄奘,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人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与沟通,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