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导学案 (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导学案 (含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分析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原因,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史料实证:阅读相关史料实证,了解文成公主的历史贡献和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情况和影响,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
3.历史解释: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4.家国情怀: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课前预习
一、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___________时,吐蕃赞普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____;松赞干布推广___________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职官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___________、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松赞干布仰慕___________文化,多次派使者去___________请婚。唐太宗同意将___________嫁给他。
2.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___________、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___________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___________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___________的工匠。
3.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___________的友好关系。
二、突厥
1.突厥的兴起:突厥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___________部落。突厥___________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___________。隋朝时,突厥汗国以___________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
2.与唐朝的关系:630年,___________击败东突厥,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他实行_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___________”,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___________时,唐朝灭___________,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___________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___________南北地区。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___________。
3.后续发展情况:突厥于8世纪中后期___________,并在西迁过程中与当地部族___________。从此,突厥在我国___________退出历史舞台。
三、回纥
1.回纥的兴起: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___________部落。___________时,回纥首领___________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成为___________南北最强大的势力。
2.与唐朝的关系: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爆发,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后来,回纥上表请求改名___________(hú),获得唐朝同意。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___________换取回鹘的马匹。
3.后续发展情况:9世纪,回鹘部众离散,汗国灭亡。余众一部分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其中,大多数西迁到___________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___________先民的主体。
四、渤海和南诏
1.渤海:靺鞨(Mòhé)是我国___________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一个分支___________于 7 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___________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受封后的渤海与唐朝___________往来频繁,多次派遣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___________”。
2.南诏:隋唐时期,云南苍山___________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统一了其他五诏,南诏政权建立。唐玄宗册封其首领___________为云南王。南诏崇尚___________,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3.隋唐民族关系处理的影响:隋唐时期,___________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___________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4.盛唐疆域: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___________,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达___________,东北至黑龙江以北、___________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___________、势力___________的国家。
课后习题
1.据记载,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别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其级别远远高于相当于郡守的西域都护。这反映出( )
A.西汉重视西南地区治理 B.唐朝对西域管理加强
C.北宋加强了对西北防御 D.元代对吐蕃直接管理
2.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曾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
3.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土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4.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中写道:“公主(文成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公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强了唐蕃文化交流互鉴 B.促进了吐蕃社会发展
C.使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推动了吐蕃商业繁荣
5.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和云中两都督府,分别委任突厥贵族为都督。同时,对迁徙到中原的突厥上层分子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由此可见,唐朝( )
A.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B.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较开明
C.边疆地区的发展程度显著提高 D.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分而治之
6.“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北朝时期的一些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7.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主题研学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源共享】有同学搜集整理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年,李渊《赐高丽王建武书》曰:“朕恭膺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襟胡和獠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则贯彻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唐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潮。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就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1)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思维共鸣】同学们研讨后发现:唐朝民族政策的实施得益于统治者采取灵活的民族交流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文成公主入藏
1.唐太宗 松赞干布 逻些 灌溉 生产 中原 唐朝 文成公主
2.蔬菜种子 生产技术 长安 专业技能
3.吐蕃 唐蕃
二、突厥
1.游牧 汗国 西域 阿尔泰山
2.唐太宗 开明 天可汗 唐高宗 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 天山 后突厥汗国
3.解体 融合 北方
三、回纥
1.游牧 唐玄宗 骨力裴罗 大漠
2.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 回鹘 绢帛
3.新疆 维吾尔族
四、渤海和南诏
1.东北 粟末靺鞨 大祚荣 经贸 海东盛国
2.洱海 皮逻阁 儒学
3.边疆 统一多民族
4.咸海 贝加尔湖 外兴安岭 最大 最强
【课后习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其级别远远高于相当于郡守的西域都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可知,这表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A。
3.答案:B
解析:据“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可知,当时汉族在服饰和饮食上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说明当时民族交融有所加强,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垦田种植,安设水磨,公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学习吐蕃、吐蕃商业繁荣,排除A、D;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C排除。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分别委任突厥贵族为都督……对迁徙到中原的突厥上层分子皆拜将军、中郎将”可知,唐朝灭掉东突厥后,对其上层分子比较开明,让这些人在当地或者中原地区为官。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北朝时期的一些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君主使用本为周天子的称号,而唐太宗则接受少数民族的尊号,这说明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A项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差异并没有消失,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D项内容,排除。
7.答案:(1)特点:剿抚并用,和战相间;民族政策具有多元性和延续性。
(2)带去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播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解析:(1)根据“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唐和周边各族的关系”“武力统一民族地区”“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可知,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有剿抚并用,和战相间;民族政策具有多元性和延续性。
(2)本问考查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发展的贡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3)本问考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