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及其影响,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2.时空观念: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原因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知道五代十国的根源和影响。4.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统治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5.家国情怀: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的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课前预习一、安史之乱1.背景:__________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各地军镇长官___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安禄山兼任平卢、__________、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2.经过:755年,__________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叛军占领长安。__________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__________(hé)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3.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__________。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__________地区损失严重;__________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农民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朝廷已无力有效地控制藩镇。民众__________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__________,无以为生。2.黄巢起义经过:874年,__________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__________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__________政权。__________仓皇逃往成都,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3.朱温降唐: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__________,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投降唐朝,被封为__________,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__________。他逐渐控制朝廷,大肆屠杀官员,又陆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4.唐朝灭亡:907年,__________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__________、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__________、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___,史称五代十国。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___局面的延续,__________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3.特征:__________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__________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和__________流域的稳定与发展更为显著;各地经济、__________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4.周世宗改革:后周的第二个皇帝__________的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__________的统一打下基础。课后习题1.“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虚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C.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2.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3.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时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4.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并宣布要“洗涤朝廷”,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 )A.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B.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5.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6.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使得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政局动荡不安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部分年份的人口统计表年份 726年 755年 760年 820年总人口 4142万 5292万 1699万 1576万材料二 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僧位,国号大齐……——《旧唐书》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约十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一、安史之乱1.唐玄宗 节度使 外重内轻 范阳2.安禄山 唐肃宗 回纥3.由盛转衰 北方 中央 藩镇割据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藩镇割据 赋役 灾荒2.王仙芝 黄巢 大齐 唐僖宗3.朱温 节度使 黄巢起义4.朱温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后梁 后周 南唐 北汉2.藩镇割据 开国君主3.北方 南方 长江 文化4.周世宗 北宋【课后习题】1.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西边吐蕃乘虚而入”“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故选B。2.答案:D解析:根据“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并结合所学可知,“杨贵人”是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慌忙出逃长安,行至马嵬坡时,禁卫军突然发动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杀,并迫使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故选D。3.答案:B解析:根据“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排除A、C;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中后期形成,排除D。故选B。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正确。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于黄巢起义爆发前,排除A;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排除B;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排除D。故选C。5.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B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迭,排除C;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D。故选B。6.答案:C解析: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排除。故选C。7.答案:(1)趋势:人口大幅减少。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2)事件: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朱温。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4)安史之乱的爆发、农民起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由5292万锐减至1699万,呈现的变化趋势是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阶段爆发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依据材料二“贼巢僭位,国号大齐”可知,材料二记载的事件是黄巢起义。这一事件的影响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4)综上所述可知,唐朝的衰亡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农民起义的打击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