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导学案 (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导学案 (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辩证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及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了解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了解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和影响。
4.历史解释:通过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创立,理解开创科举制的意义,认识到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课前预习
一、隋的统一
1.建立:_______年,北周外戚__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_______,他就是_______。
2.统一及意义:_______年,隋军渡过长江,灭掉_______,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局面,顺应了_______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_______的交流和发展。
3.巩固政权:
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_______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政治上:加强_______,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4.结果:隋朝_______迅速恢复和发展,_______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_______的王朝。(“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加强_______,巩固隋朝_______。
2.时间、人物:605年起、_______
3.概况:以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南至_______,连接了_______、黄河、淮河、_______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4.地位:是当时_______的运河。
5.意义:带动了_______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_______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_______和民族交融。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_______掌控,选官看重_______,不太注重_______。
2.建立: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依_______取士;_______时,设置_______,标志着通过_______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3.意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_______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_______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_______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_______,对社会_______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_______。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_______年。
四、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_______。
2.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征发大批_______,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_______、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_______,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_______,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_______激化。
3.隋朝的灭亡:在起义军和反隋势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濒临崩溃。_______年,_______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课后习题
1.隋文帝称帝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材料说明了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2.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文是中国古代评价较好的谥号之一,隋文帝得到这个谥号的原因是( )
A.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币制,设进士科 D.修建运河,开创殿试
3.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4.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咸阳
5.杨坚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下列属于他巩固统一的举措的是( )
A.制定法律,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C.编订户籍,统一度量衡制度 D.开通大运河,便捷南北交通
6.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匆忙谢幕”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宦官专权 C.残暴统治 D.农民起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粮仓建设】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指出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原因。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二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隋朝大运河通航后,从空间上把彼此分隔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大运河因其在中国水陆交通网络中的关键地位与沟通作用,长时间成为“东方世界主要国际交通路线”。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2)据材料二,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
(3)新考向开放性试题综上所述,你如何认识重大工程的历史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隋的统一
1.581 杨坚 大兴 隋文帝
2.589 陈朝 长期分裂 民族交融 南北方经济、文化
3.赋役 中央集权 经济 人口 国力强盛
二、开通大运河
1.南北交通 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
3.洛阳 涿郡 余杭郡 海河 长江
4.世界上最长
5.沿河城市 南北地区 国家统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上层权贵 门第 才识
2.才能 隋炀帝 进士科 考试
3.选官制度 选官上 选拔官员 统治基础 阶层流动 文化素养 1300
四、隋朝的灭亡
1.残暴统治
2.劳动力 大运河 巡游 辽东 社会矛盾
3.618 隋炀帝
【课后习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故选A。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正确;隋炀帝不恤民力,奢侈无度,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排除B;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排除C;隋炀帝修建运河,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排除D。故选A。
3.答案:D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故选:D。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余杭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涿郡是隋朝大运河最北端,排除AC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A.贞观时期,制定法律,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B武则天统治时期,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故B项错误;C.根据题干“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故C项正确;D.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便捷了南北的交通,故D项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C正确;外族入侵不符合的史实,排除A;唐朝出现藩镇割据,排除B;农民起义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D。故选:C。
7.答案:(1)特点:大部分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洛阳和大兴附近的北方地区。
原因: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便于管理;洛阳和大兴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位于运河沿岸,便于利用水路将南粮北运。
(2)完善了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3)这些工程见证了当时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彰显出国家的富强;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见证,更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解析:(1)根据“隋朝粮仓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是大部分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洛阳和大兴附近的北方地区。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有: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便于管理;洛阳和大兴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位于运河沿岸,便于利用水路将南粮北运。
(2)
材料 对应答案
“从空间上把彼此分隔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大运河因其在中国水陆交通网络中的关键地位与沟通作用,长时间成为‘东方世界主要国际交通路线’” 完善了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