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蛟龙“探海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蛟龙“探海 教案

资源简介

23 “蛟龙”探海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2.查阅相关资料,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有关“蛟龙”探海的内容,了解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探讨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体会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
重点: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2.查阅相关资料,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有关“蛟龙”探海的内容,了解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探讨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理解体会这些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今,随着中国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上天入海”早已成为现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2年那次“蛟龙”入海“神舟”上天的动人场景吧!
二、作者简介
许晨,1955年生,山东德州人。代表作《第四极一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序章《人类的极地探索》(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本文记述的是“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
四、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蛟龙(jiāo) 瞩目(zhǔ)
憧憬(chōnɡ) 宏图(hónɡ)
蹒跚(pán) 踌躇满志(chóu)
蓦然(mò) 淋漓尽致(lí)
矗立(chù) 波澜起伏(lán)
2.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简要介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以及20世纪的深海探测现状。
第二部分(第3—7段):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海域、当天的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8—15段):介绍“蛟龙号”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6—21段):“神舟”与“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二)问题探究
1.第1段中“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那个充满无穷奥秘的世界,将人类对于深邃海底的兴趣和探求欲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紧承首句,列举古今中外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写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为后文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2.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明确:“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从空间上的距离来说的,而“亲近”是从情感上的距离来说的。“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
3.第14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明确:抓住“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现场指挥部的情况来表现“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从视觉上来写,“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从听觉上来写,说明水下任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4.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好啊”,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
明确:“好啊”,既是感叹“神舟”与“蛟龙”奇迹般的海空连线,互致祝福;又是感叹我们中国在一天之内诞生了“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两项奇迹,表现出华夏儿女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5.中国载人深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你觉得中国“蛟龙号”能实现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①技术上的创新。②有专业、自信的海试团队。
(三)品析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1.于是,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明确: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
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明确:“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试团队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珍视。“小鲸鱼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机器的外形特点。
3.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作“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上天气变化莫测的特点。
4.“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明确:本段是对“蛟龙号”海试团队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们接到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任务时的欣喜,以及为任务作好了充分准备的自信。
(四)写作特点
1.抓住瞬间,选材巧妙。
文章没有按照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叙述,而是选取了至关重要的7000米深潜试验来展开,抓住重要历史时刻,突出重大成就,显得非常有震撼力,也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2.真实记录,清晰准确。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用了大量具体的数据、细致的描写和客观的记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下潜,创造了7020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与当天实施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海空连线,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六、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深潜器的闪亮名片——“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体会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从弱到强、从个体到谱系的突破。
2.预习《带上她的眼睛》。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