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科学 学科 一年级下 册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授课教师: 教学时数:13课时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周围事物的直观经验,对常见的材料、动物等有初步的感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见过石头、木头制成的物品,也接触过一些常见的动物,像小猫、小狗等。然而,这些认知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表现积极,乐于参与各种活动,尤其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和督促。同时,一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在科学学习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学期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塑料等,了解它们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动物,知道动物的身体结构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等部分及其功能;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反应特点,知道不同动物的运动和反应存在差异。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认识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法观察材料的特点;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进行验证。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珍惜自然资源。
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倡导探究式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动物”“动物的运动和反应”三个单元为主要内容,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通过让学生观察石头、木头、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了解它们的基本特性,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一单元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变化等内容奠定基础。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从认识动物的整体到了解动物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身体结构及其功能,再到养蜗牛这一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这一单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以及观察和研究动物的兴趣。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重点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反应特点,让学生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这一单元涉及到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材编写注重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实验、讨论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不同的材料。2.了解常见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动物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的功能。3.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反应,理解动物的运动和反应与环境的关系。(二)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材料和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2.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设计合理的实验进行探究。3.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一些复杂行为和生理现象,如动物的感觉器官如何协同工作等。
分层/零起点教学预设 (一)分层教学预设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让他们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来研究材料的特性或动物的行为,鼓励他们进行拓展性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材料和动物的知识。2.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助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3.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多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安排学习较好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二)零起点教学预设1.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零起点特点,在教学中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入手,如认识常见的材料和动物的名称、简单特征等。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采用游戏、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材料时,可以设计“材料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将不同的材料卡片放到相应的类别中,加深对材料的认识。3.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和实践。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动物的感觉器官功能时,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动物感觉器官的作用。
科学 学科 一下 册教学纲要
序号 课程内容主题(课题) 主题(课题)包含的要点 需要时间
1 石头 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石头的外观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等;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途。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石头的特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 1课时
2 木头 1.教学目标:观察木头的特征,了解木头的特性,如质地、气味、是否浮在水面等;知道木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木头的特性;难点是通过实验比较木头与其他材料的不同。 1课时
3 金属 1.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等,了解金属的特性,如光泽、硬度、导电性等;知道金属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金属的特性;难点是理解金属导电性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1课时
4 塑料 1.教学目标:认识塑料这种常见材料,了解塑料的特性,如轻便、耐腐蚀、可塑性强等;知道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带来的环境问题。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塑料的特性;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 1课时
5 做泥塑 1.教学目标:通过做泥塑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土这种材料的特性,如可塑性、黏性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体验用材料制作物品的乐趣。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做泥塑的基本方法,感受泥土的特性;难点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制作出有一定造型的泥塑作品。 1课时
6 认识动物 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常见动物的名称,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动物的多样性,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1课时
7 动物的眼睛 1.教学目标:观察不同动物眼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点,了解动物眼睛的功能;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动物眼睛与生活环境的关系。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动物眼睛的特点和功能;难点是理解动物眼睛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1课时
8 动物的耳朵 1.教学目标:观察不同动物耳朵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点,了解动物耳朵的功能;知道动物耳朵对它们生存的重要性。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动物耳朵的特点和功能;难点是理解动物耳朵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 1课时
9 动物的鼻子 1.教学目标:观察不同动物鼻子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点,了解动物鼻子的功能;知道动物鼻子在感知环境、寻找食物等方面的作用。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动物鼻子的特点和功能;难点是理解动物鼻子如何感知不同的气味。 1课时
10 养蜗牛 1.教学目标:学生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包括食物偏好、栖息环境等;学会饲养蜗牛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责任感;通过饲养活动,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饲养蜗牛的方法并持续观察其生活习性;难点是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责任感。 1课时
11 动物的预运动 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如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等;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难点是理解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生活环境的关联。 1课时
12 动物的反应 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声音、光线、触摸等;了解动物的反应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动物的反应;难点是理解动物反应的意义。 1课时
13 寻找蚯蚓的“家” 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学会通过实地观察和简单调查寻找蚯蚓的栖息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寻找蚯蚓的生活环境并了解其特点;难点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时的安全管理和引导学生正确观察。 1课时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教 学 内 容(预设每个周的教学内容) 备注
1 石头
2 木头
3 金属
4 塑料
5 做泥塑
6 认识动物
7 动物的眼睛
8 动物的耳朵
9 动物的鼻子
10 养蜗牛
11 动物的运动
12 动物的反应
13 寻找蚯蚓的“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