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有一位文学大家,他命运多舛,多次被贬,但也因此他得以寄情山水,其代表的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也被后人喻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就是——课堂导入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其中的一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作者简介小潭柳宗元石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由朗读全文:1. 读准字音。 2. 划分节奏。朗读古文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朗读古文游览记景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林名作状,向西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疏通文意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名作状,向下格外凉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作动,接近、靠近古:以……为 今:认为整块石头翻卷露出(水面)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树翠蔓,蒙 络 摇 缀,参差披拂。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随风飘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牵连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名作状,向下名作状,在空中古:表约数 今:允许穿透分布,这里指映照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轻快迅疾的样子(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古:大约今:可以依傍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向下穿透(水面,照到水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名作状,像北斗星/蛇那样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向西南时隐时现交错不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围绕、包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冷凄凉因为凄清停留题字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林和树木围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寂静寥落于是,就深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题字后就离开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古:年轻人今:戏曲角色的一种跟随着同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1.勾画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记之而去2.作者在记录自己游览过程及景物时采用了什么观景方法?移步换景: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听讲解,边观景。定点观察:到小石潭后观景,以小石潭为立足点写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游览记景赏景悟情贰1.柳宗元游玩小石潭的心情如何?在文中找到依据。赏景悟情2.“心乐之”,观全篇,哪些景让作者觉得快乐呢?这景有何特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该景的?声悦耳动听——未见其面,先闻其声水清澈清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石奇特多样——排比罗列(小石潭取名原因)树生机盎然——注重色彩;连用动词,凸显动态美鱼自由灵动——动静结合;由景及情,物我交融声“心乐之”“心乐之”鱼“凄神寒骨”“凄神寒骨”3.“凄神寒骨”,本来快乐的心境,陡然变得凄凉悲伤。结合原文和背景资料,思考作者看到的哪处景让他联想到什么,以至于他悲从中来呢?岸势曲折交错,不知其源——人生曲折坎坷,前路迷茫无知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被贬,只能寄身于山水,孤独落寞“凄神寒骨”“凄神寒骨”4.“寂寥无人”,真的无人吗?5.既然有同游者一起,为什么说无人呢?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于外界的寂寥景象与自己被贬谪之后的心情暗中契合,因此沉浸在自己的心境中,无法自拔,已经忘记的周围人的存在;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作者因为被贬而感到内心的落寞,境由心生。同游者多也遭贬谪,一群冰冷孤寂的灵魂无法互相温暖,所以即使多人同行,依旧孤苦落寞。“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知识】记录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尾,这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形式。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注】[1]仆:自己的谦称 [2]已:过一会儿 [3]圆土:圆形围墙 [4]和景:温和阳光 [5]寻丈:八尺到一丈间的长度,这里表示面积小。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抑郁迷茫、孤独落寞,他想通过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摆脱这种悲伤情绪,因此在自然美景中内心欢快起来。但自己被贬的境遇始终没有改变,因此这种美景带来的欢乐只是表面的、暂时的,他时时感到被囚禁在“圆土”之中无法解脱。尤其是有凄清环境的触发的时候,悲伤的情绪马上就会涌现。(悲从中来的原因)6.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悲似乎难以相容,作者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下面材料理解。赏景悟情总结《小石潭记》的主旨?既表达了对清幽美丽的小石潭的喜爱。又含蓄地抒发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苦落寞、抑郁凄苦之情。赏景悟情烛照人生叁愚溪诗序(节选)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②,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写下不少诗歌。《愚溪诗序》是他为其中的组诗《八愚诗》所写的序。读全文,思考“愚”字的深意。烛照人生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来命名溪、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愚溪就喻指柳宗元自己。那你觉得小石潭这处景有何深意吗?小石潭清幽美丽,却地处偏僻、无人知晓(“伐竹取道”),与柳宗元空有抱负,却怀才不遇、被贬荒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小石潭也隐喻着柳宗元。烛照人生在那样的时代,像柳宗元这样的在官海里沉浮的人可太多了,比如他的好友刘禹锡。结合他们的经历与诗歌,说说你如何看待他们在逆境中的心态?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被贬永州第8年)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被贬永州期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多次被贬23年后,归京途中回复白居易的诗)烛照人生乐观是刘禹锡在被贬23年后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乐观是王勃在送别友人时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乐观是苏轼遭诬陷被贬谪后大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是刘禹锡在浓浓秋意中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观是王安石在变法的困难前高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乐观是陆游游山西村迷路时坚持“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烛照人生逆境时,悲叹是人之常情,但不应沉浸在悲叹之中,乐观豁达更应该值得推崇与学习。很多诗人用诗词写下了自己的乐观豁达,请仿照示例,完成仿写。超链接部分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写人写事写景,先写其声,渲染氛围,为下面的出场蓄势,使得描写的层次更丰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句删去好不好呢?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既写出了鱼儿自由自在的情态,更是游览者快乐悠闲的心境,写物也在写人,物我交融。【资料链接·柳宗元】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这是一群书卷气很浓的改革家,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位中心人物被贬到各州为司马(闲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正值事业巅峰的柳宗元被贬到了距离长安城2000多里的永州,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这一年他33岁,住法华寺,没有官邸,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永州八记”便是在被贬永州期间所写。10年之后终于得以回京,但未得启用,不久因刘禹锡连累,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4年后,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但还未来得及启程,柳宗元就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永贞元年(805年),由于革新失败,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被贬。刘禹锡被贬朗州,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814年被召回京城,回到长安后两年(816年),就写了一首桃花诗来讽刺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此,刘禹锡再次被贬,任连州刺史。在这里,他兴学重教,大办教育; 他编写医书,治病救人;他还大搞基层建设。后来,他被派往夔州、和州等地任职。在夔州,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在和州,他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十四年之后(826年),在好友裴度的帮助下,54岁的刘禹锡终于结束了自己长达23年的被贬生涯,奉诏回京。走时意气风发,归来鬓白如霜。但他仍未吸取教训,写诗讽刺权贵:“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还好身在高位的好友裴度将这件事按了下来,没再次被贬蛮荒之地。可裴度本来给他提供的好职位也干不成了!【资料链接·刘禹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