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学习目标】
①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史料实证) 
②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及其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③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经济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知道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经济重心南移
【课前预习】
农业的发展
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中原的 ;南方 。
表现
(1)粮食作物
①两宋时期,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由越南传入 , 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和
一带成为粮仓,出现了“ ,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辽夏金时期,统治者重视农业, 和 地区农业得到开发。
经济作物:
①茶树:宋元时期 普遍种植 。
②棉花: ,种植区不断向北推进, 时,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南粮北运
措施:开凿 和 ,从杭州直通大都;开辟了规模空前的 ,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丝织业: 丝织业发展迅速, 、江浙地区最为发达。
棉纺织: ,棉纺织业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推广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 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麻布, 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毛纺织:是 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制瓷业
两宋时期: 是瓷器发展史的辉煌时代。 时, 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辽金元时期:辽的瓷器鸡冠壶、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元的
矿冶业
北宋: 得到大量开采,广泛用于 。
金辽西夏: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 制作水平高;西夏的 精良。
造船业
两宋时期:
地位:造船业居 地位。
造船中心: 、泉州和 ;
船坞:北宋 ;
技术: 、水密隔舱
金:造出
三、商业的繁荣
1、城市贸易:
(1)商业城市:北宋 、南宋 和元 ,人口多达 。辽的 、西夏的兴庆府、金的 商业繁盛。
(2)商业活动
①商业活动已突破 的界限;
②经商时间 ,出现了 和 ;
③商贸活动辐射到 (草市),城市和乡村 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市镇)。
贸易媒介
变化:
北宋: 期, 地区出现“ ”,是世界上 。
南宋: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元朝: 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影响:有利于 的发展。
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结合图文材料,说一说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写出图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影响?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简析交子最早出现的原因。
探究四:问题:瓦子勾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五: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探究六:问题:观察地图说出经济重心南移的方向。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课后检测】
1.(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了( )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2.(2024·宁夏·中考真题)从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内街面,有行商、坐贾与摊贩,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沿街闹市,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 )
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B.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
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
3.(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4.(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学习目标】
①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史料实证) 
②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及其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③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经济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知道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经济重心南移
【课前预习】
农业的发展
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1)粮食作物
①两宋时期,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由越南传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辽夏金时期,统治者重视农业,东北和西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
经济作物:
①茶树:宋元时期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南宋后期,种植区不断向北推进,元朝时,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南粮北运
措施: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从杭州直通大都;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丝织业: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最为发达。
棉纺织: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毛纺织: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制瓷业
两宋时期:宋代是瓷器发展史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辽金元时期:辽的瓷器鸡冠壶、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元的青花瓷
矿冶业
北宋:煤得到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金辽西夏: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高;西夏的兵器制作精良。
造船业
两宋时期:
地位: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造船中心:广州、泉州和明州;
船坞:北宋东京郊外;
技术:指南针、水密隔舱
金:造出撞冰船
三、商业的繁荣
1、城市贸易:
(1)商业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金的燕京商业繁盛。
(2)商业活动
①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②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草市),城市和乡村交通要道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市镇)。
贸易媒介
变化: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元朝: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结合图文材料,说一说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占城稻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复种技术等耕作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秧马的发明
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写出图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影响?
解析:曲辕犁、筒车、秧马; 犁地、翻地工具; 灌溉工具; 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简析交子最早出现的原因。
解析: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金属货币沉重,携带不方便;四川地区雕版印刷业发达等。
探究四:问题:瓦子勾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探究五: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解析: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探究六:问题:观察地图说出经济重心南移的方向。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解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课后检测】
1.(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了( )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可知,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南方适宜农桑种植,桑柘种植广泛,养蚕缫丝的人众多,丝织品优良,说明了当时南方丝织生产发达,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生产情况,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成就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宁夏·中考真题)从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内街面,有行商、坐贾与摊贩,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沿街闹市,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 )
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B.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
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坊、市隔绝的制度完全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商业活动发达,人们的活动时间也不再有严格的限制,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所以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D项正确;题干只涉及汴梁,未涉及很多城市,排除A项;题干主要描述汴梁城内外商业活动的繁荣景象,不能说明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也未体现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排除BC项。故选D项。
3.(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和所学可知,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项正确;铜钱携带起来并不方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飞钱,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排除C项;银钱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史记》中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说明南方尚未开发,人数稀少;《晋书》中的“(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宋朝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经济重心完全南移,A项正确;三则材料中的“楚越之地、南方、东南”,均说的南方开发,未涉及城市的发展,排除B项;三则材料主旨分别说明的江南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而不是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对外交流指的是与国外的交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