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本章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章,是完整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极地部分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成为科学考察宝地,“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进一步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核心素养 目标提炼人地协调观 知道我国在极地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并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培养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的能力;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区域认知 准确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掌握极地地区独特的大自然环境、代表性动物地理实践力 以极地地区考察与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南极地区位置 和范围 主要位于 南极圈 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A为 大西洋 ,B为太平洋,C为 印度洋 地形 南极大陆是南极地区的主体,覆盖着2 000多米厚的冰层,有“ 冰雪高原 ”之称自然景观 冰山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 ℃,是地球上最 寒冷 的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被称为“ 白色荒漠 ”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有“ 风库 ”之称代表动物 企鹅 2.北极地区位置 和范围 主要位于 北极圈 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D 亚 、E欧、F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地形 主体是 北冰洋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气候特点 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0 ℃降水量比南极地区 大 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 大 ,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代表动物 北极熊二、科学考察的宝地★★★1.南极科学考察资源 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 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科考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 地质 、冰川、 海洋 、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科学考察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70多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科考 至今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②昆仑站、③ 泰山站 、④秦岭站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2.北极科学考察资源 北极地区 石油 、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产业发展 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航运、 旅游业 等悄然兴起科学考察 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中国科考 建立了科学考察站——① 黄河站 三、保护极地环境★☆☆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不断深入涉足,极地地区不再是一片净土,极地 环境 问题也日益显现环境保护 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冰雪覆盖的地区 (2024·南平模拟)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无人机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环境勘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2题。1.影响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的环境特征有( B )①酷寒 ②洪涝 ③烈风 ④干燥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无人机在南极地区环境勘测时可能拍摄到的景观是( B ) 科学考察的宝地 (2024·忻州期末)2024年4月,我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3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5个科学考察站,并单独或联合设立了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3.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一般选择在1-2月,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C )A.正值极夜,风雪较小B.气候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C.正值暖季,气温较高D.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便于施工4.设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 B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保护极地环境 人地协调观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导致极地地区环境污染的原因是( C )A.气候变暖 B.过度捕杀 C.石油泄漏 D.极地旅游6.符合极地环境保护的做法是( C )A.垃圾随意丢弃 B.向海洋排放污水C.使用清洁能源 D.乱捕滥杀极地动物 (2024·成都中考)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图1)。图2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据此,完成7~9题。7.我国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有( C )A.2个 B.3个 C.4个 D.5个8.秦岭站主体建筑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 A )A.防积雪掩埋,减小风阻 B.防极地动物侵袭C.防止沙尘暴,抗严寒 D.防暴雨洪涝灾害9.主体建筑采用在国内模块化生产、运往现场拼装的绿色建站方式,其主要目的有( B )①节省运输时间 ②减少极地建筑垃圾 ③缩短建站时间 ④缩短运输距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跨学科·生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整合多年遥感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成因和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因素,并预测其未来变化。下面示意北极游隼6个种群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10~12题。10.北极游隼飞往越冬地的季节是( C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1.促使北极游隼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因素是( A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植被12.运用科技手段研究北极游隼迁徙的意义,不包括( C )A.科学解释北极游隼迁徙路线成因B.研究人类活动对北极游隼迁徙的影响C.引导北极游隼未来合理选择迁徙路线D.制定北极游隼种群迁徙保护策略 学习主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每年的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旨在提醒全社会关注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和北极地区的生态问题。据此,完成13~15题。13.北极熊主要生活在( D )A.非洲大陆 B.南极地区 C.澳大利亚大陆 D.北极地区14.漫画反映了北极熊生存环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C )A.水质变差 B.污染严重 C.气候变暖 D.繁殖过多15.关爱北极熊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 D )A.投放大量食物 B.大力实施圈养 C.限制繁殖数量 D.绿色低碳生活16.中国第1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2024年7月5日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正式启航。本次科学考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的态度和作用。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北极环境】(1)北极地区以 海洋 (填“陆地”或“海洋”)为主,图中甲为 亚 洲。(2)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6-8 月。【北极科考】(3)我国在北极科考期间,黄河站会有 极昼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 地球公转 造成的。(4)北极地区科考队员在本次考察时,领导嘱咐大家一定要躲避 北极熊 (动物)的侵袭。【生态先行】(5)为了实现负责任大国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的态度和作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出行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17.(2024·北京延庆期末)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图1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建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南极地区主要包括 南极洲 和周边海域,属于五带中的 南寒 带。(2)我国三座长年科考站:长城站 无 (填“有”或“无”)极昼和极夜现象,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观测的重点是雪冰和空间环境;秦岭站面向 太平 洋海域扇区,研究的重点则是海洋。(3)我国科考队员从秦岭站顺时针航行进行考察,依次经过海洋为太平洋、 大西 洋、和 印度 洋。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雪覆盖,气候酷寒,还是世界上风力最强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50毫米,而且降下的几乎都是雪。(4)去往南极科学考察人员需要准备一些物品,任选一件物品结合自然环境说明理由。雪镜 雨伞 防寒棉衣 高压锅 防晒霜选择物品: 防寒棉衣 ,理由: 准备防寒棉衣来抵御南极地区的极寒天气 。 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现场只需安装包括钢结构、建筑模块及模块内装等,施工速度快。建设物资全部采用集装箱或钢框箱打包运输,大大减少了零散包装材料的使用和对现场环境的影响。(5)结合材料,请你写出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具有哪些优点。(至少两点)施工速度快,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等等。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本章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章,是完整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极地部分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成为科学考察宝地,“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进一步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核心素养 目标提炼人地协调观 知道我国在极地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并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培养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的能力;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区域认知 准确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掌握极地地区独特的大自然环境、代表性动物地理实践力 以极地地区考察与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南极地区位置 和范围 主要位于 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A为 ,B为太平洋,C为地形 南极大陆是南极地区的主体,覆盖着2 000多米厚的冰层,有“ ”之称自然景观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 ℃,是地球上最 的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被称为“ ”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有“ ”之称代表动物2.北极地区位置 和范围 主要位于 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D 、E欧、F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地形 主体是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气候特点 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0 ℃降水量比南极地区 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 ,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代表动物 北极熊二、科学考察的宝地★★★1.南极科学考察资源 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科考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 、冰川、 、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科学考察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70多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科考 至今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②昆仑站、③ 、④秦岭站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2.北极科学考察资源 北极地区 、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产业发展 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航运、 等悄然兴起科学考察 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中国科考 建立了科学考察站——①三、保护极地环境★☆☆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不断深入涉足,极地地区不再是一片净土,极地 问题也日益显现环境保护 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冰雪覆盖的地区 (2024·南平模拟)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无人机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环境勘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2题。1.影响无人机在南极地区作业的环境特征有( )①酷寒 ②洪涝 ③烈风 ④干燥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无人机在南极地区环境勘测时可能拍摄到的景观是( ) 科学考察的宝地 (2024·忻州期末)2024年4月,我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3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5个科学考察站,并单独或联合设立了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3.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一般选择在1-2月,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A.正值极夜,风雪较小B.气候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C.正值暖季,气温较高D.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便于施工4.设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保护极地环境 人地协调观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导致极地地区环境污染的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过度捕杀 C.石油泄漏 D.极地旅游6.符合极地环境保护的做法是( )A.垃圾随意丢弃 B.向海洋排放污水C.使用清洁能源 D.乱捕滥杀极地动物 (2024·成都中考)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图1)。图2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据此,完成7~9题。7.我国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8.秦岭站主体建筑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 )A.防积雪掩埋,减小风阻 B.防极地动物侵袭C.防止沙尘暴,抗严寒 D.防暴雨洪涝灾害9.主体建筑采用在国内模块化生产、运往现场拼装的绿色建站方式,其主要目的有( )①节省运输时间 ②减少极地建筑垃圾 ③缩短建站时间 ④缩短运输距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跨学科·生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整合多年遥感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成因和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因素,并预测其未来变化。下面示意北极游隼6个种群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10~12题。10.北极游隼飞往越冬地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1.促使北极游隼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植被12.运用科技手段研究北极游隼迁徙的意义,不包括( )A.科学解释北极游隼迁徙路线成因B.研究人类活动对北极游隼迁徙的影响C.引导北极游隼未来合理选择迁徙路线D.制定北极游隼种群迁徙保护策略 学习主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每年的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旨在提醒全社会关注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和北极地区的生态问题。据此,完成13~15题。13.北极熊主要生活在( )A.非洲大陆 B.南极地区 C.澳大利亚大陆 D.北极地区14.漫画反映了北极熊生存环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A.水质变差 B.污染严重 C.气候变暖 D.繁殖过多15.关爱北极熊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 )A.投放大量食物 B.大力实施圈养 C.限制繁殖数量 D.绿色低碳生活16.中国第1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2024年7月5日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正式启航。本次科学考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的态度和作用。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北极环境】(1)北极地区以 (填“陆地”或“海洋”)为主,图中甲为 洲。(2)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月。【北极科考】(3)我国在北极科考期间,黄河站会有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 造成的。(4)北极地区科考队员在本次考察时,领导嘱咐大家一定要躲避 (动物)的侵袭。【生态先行】(5)为了实现负责任大国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的态度和作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17.(2024·北京延庆期末)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图1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建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南极地区主要包括 和周边海域,属于五带中的 带。(2)我国三座长年科考站:长城站 (填“有”或“无”)极昼和极夜现象,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观测的重点是雪冰和空间环境;秦岭站面向 洋海域扇区,研究的重点则是海洋。(3)我国科考队员从秦岭站顺时针航行进行考察,依次经过海洋为太平洋、 洋、和 洋。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雪覆盖,气候酷寒,还是世界上风力最强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50毫米,而且降下的几乎都是雪。(4)去往南极科学考察人员需要准备一些物品,任选一件物品结合自然环境说明理由。雪镜 雨伞 防寒棉衣 高压锅 防晒霜选择物品: ,理由: 。 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现场只需安装包括钢结构、建筑模块及模块内装等,施工速度快。建设物资全部采用集装箱或钢框箱打包运输,大大减少了零散包装材料的使用和对现场环境的影响。(5)结合材料,请你写出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具有哪些优点。(至少两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 学生版.docx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