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清明
【教学目标】
1.认识“魂”“酒”“牧”等 3 个生字,会写“欲”“借”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朗读、理解、想象、查资料等学习方式中,感受清明之景、清明之情、清明之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朗读、理解、想象、查资料等学习方式中,感受清明之景、清明之情、清明之志。
【教学过程】
一、吟诵入题,观雨话清明
1.古诗吟诵,感受“春雨”
人间四月,春光无限好。春雨打着窗台,告诉你春的消息;春雨洒向田园,带来丰收的希望;春雨随风吹到脸上,凉凉的,有些清爽……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文人墨客为“春雨”而折腰。
(师出示有关春雨的四首诗词,师生一起配乐吟诵,相机品“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节选)》
杜甫笔下的雨,充满希望,是最温和的雨。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宋·徐俯《春游湖》
春雨,洗净了尘埃,换得一片春色,最是明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人生难得逍遥,此间逍遥,不思归。春雨,多逍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新雨、新草、新柳,组成了一幅最美好的新景象。果然春雨最细腻。
唐朝诗人杜牧亦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特别是江南一带,每逢清明,细雨如丝,
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清明》。(板书课题)
2.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并点评)
3.借助注释,自主理解
结合课文注释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二、联想画面,赏清明之景
过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
1.了解清明时节,感受“万物生长此时”之生气
朗读有关清明的农事谚语,了解清明是重要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清明时节,赏万家耕作、万物初生之景。
2.诵读诗中“ 清明景”,感知
清明踏青正当时之习俗
诵读“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诗句,了解古人清明踏青习俗。清明时节,赏万象更新、春和景明之景。
3.读诗联想,感悟“ 雨纷纷”之氛围
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感受春雨细如丝,纷纷扬扬,烘托气氛。
三、探究感悟,品清明之情
过渡:有再好的景,只要落下纷纷细雨,这景也就平添了几分冷清。
1.边读边思,理解“欲断魂”,了解清明来历,悟哀思之情反复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齐读思考:理解“欲”“魂”的意思,为何会“欲断魂”?
(2)资料补充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3)边读边联想“ 行人”此时的心情。
2.联系生活,思辨“杏花村”,感欣喜之情
反复诵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联系生活实际,讲讲你是如何排解哀思、悲伤之情的。
联想古诗词、影视作品,说说古人又是如何排解忧思之情的。
(如此忧愁,何以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读诗思辨:有人说杏花村是村庄的名字,有人说杏花村是指一家酒店,也有人说杏花村是指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庄,你更倾向于哪种解读?说说原因。
(3)小结: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看到“行人”心情的微妙变化,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之情,仿佛让“行人”在烦闷、忧愁之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心情豁然开朗。
四、升华主题,立清明之志
过渡:清明时节,踏青、祭扫习俗千古流传,为何诗人独自在外?
1.讨论、思辨“行人”指谁
“行人”指谁?有人认为指杜牧自己,有人认为指行旅之人、漂泊在外的人,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为什么?
2.资料补充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播放视频)
杜牧不仅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心系国家、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3.总结
通过本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本诗和清明节有新的理解了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