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资源简介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会认“陈”“曼”等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架不住侦察”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粗瓷大碗”背后感人的故事,体会赵一曼体贴关心同志胜过爱自己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百读百思中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一读知课题
1.同学们,在南京,有这样几条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中山陵。他发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为民主共和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了纪念他,人们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南京的这几条道路。
在哈尔滨南岗区有一条“一曼街”,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这条大街就是为了纪念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而命名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赵一曼烈士的文章。谁来为我们介绍赵一曼烈士?
3.这个与赵一曼有关的故事,叫《一个粗瓷大碗》。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注意“粗”“瓷”这两个字是平舌音。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你来学,我来帮。
二、二读识字词
1.这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谁来读?指名读,适时正音。
2.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赵一曼用过的粗瓷大碗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赵一曼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治委员。
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次……
3.同学们真会读书。百读就要百思,百思就要百问。这个自然段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提问)
预设:这个粗瓷大碗是什么样的呢?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4.百思百问,会问才更会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约90年前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相机进行归类整理。
字词类:陈列 联络 搪瓷缸 橡子面 高粱 侦察
课文中还有些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教我们?
(借助图片相机指导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如“搪瓷缸子”“橡子面”“高粱”。)
三、百读穷其奥
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就更能读好课文了。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时候。
1.任务驱动,默读课文。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默读,要求读的时候不出声、不指读。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粗瓷大碗写了几件事?(出示)
课文以 为线索,通过 、 、 这三件事情的描述,反映出赵一曼同志的崇高品质。
(师相机板书:送碗、用碗、丢碗)
(2)现在请同学们化身为当时的那个通讯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3)出示学生所读段落,适度品读,提炼总结人物品质。
预设1:抗联部队连续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赵一曼和“我们”一样,嘴边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真的是太饿了。所以,有了这个碗,“我”就给赵政委盛了满满一碗饭,想让她饱饱地吃上一顿。
追问:这碗饭,赵一曼吃了吗?没有,她关爱战友,把好的都留给伤病员吃。
(师小结、板书:关爱战友。)
预设2:赵一曼把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一个新战士,“我”找到的这个碗,她只用了一天,就又“丢”了。原来,她把碗送给七班当菜盆了。赵一曼的心里时时刻刻想着战士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小结、板书:同甘共苦。)
预设3: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碗,送给赵一曼,结果她让我还回去。因为敌人都被消灭了,没地方还,这个碗才被留下来。
(师小结、板书:坚持原则。)
是啊,“我们”作为通讯员,心里一直想着让赵一曼有个碗,能吃饱饭。可是,赵一曼的心里同样也装着战士们,不给自己搞特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2.进入情境,猜读课文。
(1)同学们,课文里除了赵一曼和通讯员,还出现了谁?(炊事员老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如果你是炊事员老李,你为什么眼含热泪?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预设1:“我”看到赵一曼轻轻走进炊事棚,把满满的一碗高粱米饭倒进锅里,然后盛了半碗野菜粥。“我”心里很难过,赵一曼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饭了,可她心里想着战士们,宁可自己吃不饱,吃不好,也要把高粱米饭留给其他战士。
预设2:“我”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吭声。因为“我”知道即使去阻拦,也是拦不住的,赵一曼肯定会坚持把高粱米饭留给战士们的。“我”很心疼赵一曼。
预设3“:我”是炊事员“,我”的职责是给战士们做饭。可是,现在战友们都吃不饱饭,“我”很自责。我更佩服赵一曼,她心里总想着战士们,她爱战士们胜过爱自己。
资料补充赵一曼被俘后宁死不屈的故事。
引导:同学们,这就是赵一曼,把战友、抗联永远放在第一位。
3.化身人物,演读课文。
(1)同学们,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天,后来去哪里了?
(去了七班)
(2)请小组合作朗读第9~11自然段,读后讨论:①这个粗瓷大碗变成七班的菜盆了,七班的战士们用它吃饭时,会聊起什么呢?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②你认为赵一曼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生交流引导出:抗日成功,她就不会“丢”碗了;没有了战争,她就不会“丢”碗了;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她就不会“丢”碗了……)
(3)这里的“丢”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表现了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4.读思交融,升华情感。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就是陈列其中的粗瓷大碗。
(2)配乐起,学生静静聆听粗瓷大碗穿越时空的诉说。师生合作读。
预设:
师:(我—粗瓷大碗)赵一曼把我“丢”掉,是为了战士们有碗,是为了今天的你们能捧上金碗银碗。
生:岁月流逝,我静静地陈列在这里,等待你—在幸福年代生活的孩子们,你们能听到我无声的述说吗?
全班:我带你们穿越时空,去回望赵一曼等烈士的事迹,了解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希望你们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听完粗瓷大碗的讲述,老师的心情难以平静,同学们,你们呢?课后请以“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预设: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读完这个故事,我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赵一曼。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堂
同学们,粗瓷大碗的故事我们学完了,相信大家都和老师一样沉浸在感动中。其实,关于赵一曼烈士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文章《我的母亲赵一曼》,也可以看看电影《赵一曼》,了解更多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拥有美好品质的人。有机智勇敢的司马光、关爱儿童的列宁、献身革命的白求恩、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赵一曼。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