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 第5课时(课件 22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 第5课时(课件 22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2 物态变化(5)教学设计
课题 3.2 物态变化(4)…液化、液化的方法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节《物态变化》的第5课时,主要介绍液化及液化的方法、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也学习了汽化吸热和蒸发及沸腾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认识液化,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液化的含义;了解液化过程是放热的;了解液化有降温和加压两种方法;了解生活中液化有多种应用; 科学思维:了解液化过程中分子空隙变化情况;使用液化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探究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液化及液化时放热的特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化的方法; 态度责任:养成规范实验操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记录能力;提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 液化过程中放热现象;液化的方法;
难点 利用液化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 1、汽化是指物质 的过程; 2、汽化包括 和 两种方式,都需要 热; 3、蒸发和沸腾比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水不仅会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还会液化成水。 冬季,当门窗紧闭一段时间后,教室玻璃窗内侧会出现一层水雾,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冬天还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清晨,路边花草上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那么,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液化? 探索活动:如图3.2-30所示,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参考:现象: 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原因: 热水发生汽化(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温度相对较低的玻璃板,于是温度高的水蒸气放热,形成液态的水,所以在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归纳讲解:一、液 化 1、液化: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也称凝结。2、液化过程放热,使周围物体温度升高; 3、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但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索活动: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乙醚是易燃、易爆气体,操作时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用食指顶住注射器口,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的乙醚受热而发生汽化。 3)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被压缩体积变小而液化,气态乙醚又变成液态。结论: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气态液化。 视频:压缩气体液化归纳: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通常,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降温: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相反,减压增大体积可使液体汽化。) 5、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1)雾、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气体遇次空气而液化成小液滴; (3)冬天,室内玻璃内表面的水雾: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思考讨论: 1)如图3.2-32所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参考:水壶内的水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 气从壶嘴喷出时温度高达100℃左右,仍然是无色透明的状态。随着水蒸气上升,它逐渐与周围较冷的空气接触,温度下降,水蒸气就会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2)为什么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 要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参考: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二、气体液化的应用 1、气体液化的应用举例: ①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在钢罐里。 ②在 运载火箭中,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里。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的应用举例: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的一侧和背阳面的一侧的温度差有250℃左右。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 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 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从向阳面一侧“搬”到背阳面一侧,将两侧的温度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社会、科学、技术、环境:电冰箱的工作原理(附视频) 液化是一个与汽化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学生对此观察不多实验现象是一个气体液化过程直接认识: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的玻璃后液化了明白气体遇冷会液化从而降低了难点该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压缩体积也可使气体液化这里的解释比较重要,可帮助学生理解压缩气体液化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液化的存在通过讨论交流,内化所学,理解液化的内涵通过应用的认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学有所用
课堂练习 1、“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B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A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C ) A. A端流体液化吸热,B端流体汽化放热 B. A端流体液化放热,B端流体汽化吸热C. A端流体汽化吸热,B端流体液化放热 D. A端流体汽化放热,B端流体液化吸热 (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 “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 “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 “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3、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司机会打开汽车的暖风和空调调整车内温度,经常遇到车窗上出现“雾气”的情况。“雾气”是( C )A.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D.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第4题图) (第5题图)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参考:液化 不会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2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3.2 物 态 变 化
第三章
“第5课时”
物质的特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液化的含义;了解液化过程是放热的;了解液化有降温和加压两种方法;了解生活中液化有多种应用;
科学思维:了解液化过程中分子空隙变化情况;使用液化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液化及液化时放热的特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化的方法;
态度责任: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记录能力;提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复习: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高温物体 ,低温度物体 ,最后达到 ;
2、汽化是指物质 的过程;
3、汽化包括 和 两种方式,都需要 热;
4、蒸发和沸腾比较:
从液态变成气态
蒸发 沸腾

汽化方式 沸腾 蒸发
相同点 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剧烈的 缓慢的
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液体的表面
一定温度
(达到沸点)
任何温度
放热
吸热
热平衡
新知导入
水不仅会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还会液化成水。
冬季,当门窗紧闭一段时间后,教室玻璃窗内侧会出现一层水雾,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冬天还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清晨,路边花草上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那么,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液化?
如图3.2-30所示,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探索活动
现象:
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原因:
热水发生汽化(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温度相对较低的玻璃板,于是温度高的水蒸气放热,形成液态的水,所以在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一、液 化
1、液化: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也称凝结。
2、液化过程放热,使周围物体温度升高;
3、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但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探索活动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
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乙醚是易燃、易
爆气体,操作时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用食指顶住注射器口,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的乙醚受热而发生汽化。
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被压缩体积变小而液化,气态乙醚又变成液态。
结论: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气态液化。
视频:压缩体积液化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通常,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降温: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相反,减压增大体积可使液体汽化。)
5、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1)雾、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气体遇次空气而液化成小液滴;
(3)冬天,室内玻璃内表面的水雾: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1)如图3.2-32所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
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
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2)为什么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 要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思考讨论
水壶内的水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
气从壶嘴喷出时温度高达100℃左右,仍然是无色透明的状态。随着水蒸气上升,它逐渐与周围较冷的空气接触,温度下降,水蒸气就会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思考讨论
二、气体液化的应用
1、气体液化的应用举例:
①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在钢罐里。
②在 运载火箭中,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里。
探究新知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的应用举例: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的一侧和背阳面的一侧的温度差有250℃左右。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
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
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从向阳面一侧“搬”
到背阳面一侧,将两侧的温度都控制在一定
范围之内。
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
视频:冰箱的致冷原理
课堂练习
1、“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B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A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 A端流体液化吸热,B端流体汽化放热
B. A端流体液化放热,B端流体汽化吸热
C. A端流体汽化吸热,B端流体液化放热
D. A端流体汽化放热,B端流体液化吸热
C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 “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 “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 “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
A
课堂练习
3、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司机会打开汽车的暖风和空调调整车内温度,经常遇到车窗上出现“雾气”的情况。“雾气”是
(   )
A.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
D.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
C
课堂练习
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
课堂练习
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液化
不会
课堂总结
3.2 物态变化(5)
……液化及其方法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2、液化过程放热;
3、液化的两种方式:加压、降温:
(1)遇冷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
(2)加压液化: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4、露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5、气体液化的应用:打火机内的焰燃料;液化石油气瓶内的石油气,等。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升华和凝华”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3.2 物态变化(5)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液化; 2、了解液化过程是放热的;
3、了解液化有降温和加压两种方法; 4、了解生活中液化有多种应用;
一、知识点梳理: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 ;
2、液化过程 热;
3、液化有两种方法: 和 。
4、生活中,通过在常温下 ,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而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 和 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中的。
二、例题讲解
例题1、“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B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A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 A端流体液化吸热,B端流体汽化放热
B. A端流体液化放热,B端流体汽化吸热
C. A端流体汽化吸热,B端流体液化放热
D. A端流体汽化放热,B端流体液化吸热
(例题1图) (例题2图)
例题2、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 “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 “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 “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
例题3、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司机会打开汽车的暖风和空调调整车内温度,经常遇到车窗上出现“雾气”的情况。“雾气”是(  )
A.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内表面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夏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
D.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冬天出现在车窗的外表面
例题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三、课后练习:
1、小徐洗完澡后,发现浴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瓷砖墙面有很多小水珠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热能变化情况为( )
A. 液化;放热 B. 液化;吸热 C. 汽化;放热 D. 汽化吸热
(第1题图) (第2题图)
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高地抬起屁股,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抬尾芥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 一定高 B. 一定低 C. 一定相同 D. 无法确定
3、随着这几天的寒潮到来,萧山的同学们都体会以了在过冬的感觉。早上,小金爸爸开车送小金去上学,发现前挡玻璃变得模糊,爸爸开启车内除雾裝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引起的
B. 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引起的
C. 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D. 除雾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启动雨刮器
4、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
A.春天,房间的墙壁上“出汗”返潮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
5、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 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 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 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 先液化,后汽化 B. 先汽化,后液化 C. 都是液化 D. 都是汽化
7、从冰箱的冷藏室中拿出碗,会看到碗壁“出汗”。这是( )。
A. 冰箱中带出的水蒸气液化 B. 冰箱外面的空气液化
C. 冰熔化 D. 较冷的碗壁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8、通常皮肤被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沸水烫伤程度要严重些,这是因为(  )
A.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C.水蒸气含有的热量比沸水多 D.水蒸气跟皮肤的接触面积大
9、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国闻名,蒸包子的笼一般都有好多层,通常都是最上层的包子先热,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上面的包子个头小 B.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变高
C.上面的蒸笼保温效果好 D.水蒸气到达最上面蒸笼后会液化放热
10、 小科喜欢冬天里的火锅和夏天里的雪糕。他发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 雪糕周围会冒“冷气”。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 “冷气” 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汽化形成的
11、小明对着手轻轻的吹气,手感到凉,而对着手哈气时,手反而感到暖和,这是因为吹气时加快了手上的汗液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手温度下降,哈气时,哈出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________热量。
12、小科洗完澡后, 发现浴室的瓷砖墙面有很多小水珠,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选填“熔化”或“液化”或“汽化”),这是一个 (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13、为防止液化石油气罐在烈日下发生爆炸,将液化石油气罐的一部分埋入土中,并在周围倒插了几个装满了水的啤酒瓶。
(1)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装入罐时,采取________________方法使气体液化。
(2)瓶中的水缓慢流入土中,在逐渐蒸发的过程要________热量,可降低液化石油气罐的温度,保证安全使用。
14、空调与冰箱都能给我们制造低温的环境,而且它们的工作原理也几乎相同。空调与冰箱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如图甲)。冰箱的蒸发器(内装有低沸点致冷剂氟利昂)和冷凝器装在同一箱体内,而空调则是把两者分别装室内机和室外机里(如图乙)。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冰箱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2)氟利昂的液化发生在空调机的 (填“室内”或“室外”)机。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________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________;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 , 并与t2比较,t2高于t3 , 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液化 2、放热
3、降温 加压 4、压缩气体体积 降温 压缩体积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热管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从而将热量携带出来;当气体到达B端时,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将携带的热量释放出去,故C符合题意。
例题2、A
解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A符合题意。
例题3、C
解析:(1)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里,由于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所以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玻璃,就会发生液化现象,在外表面出现雾气;(2)寒冷的冬天的汽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所以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玻璃的内表面形成雾气;故C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例题5、液化 不会
解析:[1]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2]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由于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所以,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三、课后练习:
1、A 2、B 3、C 4、C 5、A 6、A 7、D 8、B 9、D
10、B 11、汽化;液化;放出 12、液化 放热 13、压缩体积 吸收
14、工作时利用致冷剂拽利昂在蒸发器中汽化吸收热量,在冷凝器中液化放出热量,从而使蒸发器温度降低; 室外
15、(1)液化
(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