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11课 元朝的统一(1教学分析)(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概述蒙古灭西夏、灭金、灭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其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概述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3.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了解元朝的疆域,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认识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4.家国情怀: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理解元朝统一对中 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的英雄事 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了解设立行省 、 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 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2教学内客及进程)二 、内容分析(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沁园春 ● 雪》(节选),设问:成吉思汗的真名是什么 成吉思汗有何历史功绩 以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诗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主要讲述了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完整地呈现蒙 古兴起到元朝统治全国的过程。 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 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元朝再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至此中国 历史上再未出现大的分裂。 与此同时,元朝疆域辽阔,这一 时期人口频繁流动,民族密切交融。 为了有效治理广阔的 疆域,元朝统治者因地制宜,有效管理中央、地方和边疆地 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三 、教学目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节选自毛泽东《沁园春● 雪》) (1.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材和制作图例,建构包括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元七个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二)讲授新课1.元朝的建立(1)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图, 说出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以及蒙古进行扩张战争的具体经过。)1279年 , 元朝攻灭南宋残部 ,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历史意义 : 元朝统一全国 ,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 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元朝疆域 : 北逾阴山 , 西极流沙 , 东尽辽左 , 南越海 表 , 超越汉朝和唐朝 , 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历史功绩: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 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战争经过 : 随着蒙古的强大, 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2)阅读教材内容, 找到忽必烈继位后的措施。忽必烈采纳汉人儒臣的建议, 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影响 )(2)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 , 了解文天祥抗元 的历史事迹 , 感悟其高尚的气节和家国情怀 。讨论: 有人认为 , 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 , 为什么还要 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 , 这不是 自相矛盾吗 请合作 探究 , 说一说你的看法 。(文天祥像)材料 : 元军进攻临安时,文天祥招募军士前 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 。朝廷委任文 天祥为右丞相,赴元军大营谈判。他遭扣留,元 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以高官显位亲 自 劝降 ; 他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后来乘机逃出,继续组织南宋余部进行顽强抵抗。后兵败被俘,从容就义。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是历 史的进步 。元朝统一后 , 疆域广大 , 社会安定 , 有利于人 民的生产和生活 ,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 证;同时 ,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措施:①汉化举措—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汉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的建议 , 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 广开言路 ,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②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从正义、爱国的角度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 在统一 全国的过程中 , 元朝是通过军队征服来完成全国统一的 , 大 肆屠杀和掠夺激起各族的反抗 , 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 与人 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 , 是正义的爱国行为 , 值得敬仰。所以 , 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 , 并不是否定元朝统 一 的进步性 , 只是二者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 。3. 元朝的统治((1)阅读教材内容,假如你是元朝统治者, 面对草原和华夏不同的文化传统,统治如此大的疆域,你该怎么办呢 结合下面材料中秦朝、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元朝具体是如何统治的呢 材料:)影响 : 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认可和支 持 , 有利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促 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 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元朝的统 -(1)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 , 了解元灭南宋 、统一全国 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元朝的疆域版图 。(秦朝中央行政机构图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统治措施: 元朝建立后, 忽必烈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 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管理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 (过程:①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②元朝统一—)材料 : 在元朝以前,尽管也有边疆地区 民族进入中 原并建立 自 己的政权,却从来没有哪个边疆民族能够统 治整个中国 。 蒙古人崛起以后 , 经过 了 70 多年的军事 征战,终于统 一 了 中 国 ,形成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 。(国的军政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开发: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朝 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 , 兴修水利 , 鼓励农桑 , 开垦农田 , 进行屯种 。(元朝中央行政机构图【记笔记】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首创,各朝代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创新。)表现:回回形成 。来自中亚 、西亚的人移居中国 , 同 汉 、蒙古 、畏兀儿等人 , 长期杂居相处 , 互通婚姻 , 逐渐交 融 , 形成新的民族 — 回回 。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3总结 反思)五 、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子目的内容: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和元朝的民族交融。这四个部分之间因果相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灭金和灭南宋,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六、板书设计)(2)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元朝形势图 , 说出元朝在地方上 设置的管理制度和对西北边疆 、台湾 、西藏的管辖措 施 。根据材料 , 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材料: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 必须呈报中书省 ; 军 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 没有中书省 、枢密院转发的诏 旨 , 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 , 也不得调动军队 。(元(统一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朝的扩张战争,蒙古灭西夏、灭金(〈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与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 , 独立处理本省 内的政务 。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的设立……宗教事务管 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 摘编 自 白钢主编《 中 国政治制度史》(〈元朝的统一) ((中央:中书省(行政) 、枢密院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制度〈(军事) 、御史台(监察)(地方:行省制度(加强对边疆的开发民族交融〈各族内迁、汉化,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管理制度:在地方 , 设行中书省 , 简称“行省”。除今山 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 , 全国共设 10个行 省 。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 被称为行省制度。((东南:在澎湖设置巡检司边疆地区)边疆管理:①东南地区 ,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 加强对台 湾的管理 ,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行政机构 。②西北地区 ,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 管理西 域军政事务 。③西藏地区 ,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屯驻军 队 。从此 ,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的管辖〈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设立宣政院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七、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驱动这一方式, 以“元朝的统一和元朝的统治”作为明线, 又利用“南宋的衰落”这一暗线, 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 学生能够在两条线的带领下,领略蒙古族的兴起及元朝统一的相关史实。同时, 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 讨论文天祥抗元与元朝统一话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角的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引用的史料太少, 没有很好地锻炼到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而且设置的教材内容偏多,导致本堂课内容冗杂,还需要继续凝练打磨。)影响:行省辖区广阔 , 军政大权集中 , 提高了行政效 率 。行省制度的创立 ,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改革 , 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4. 元朝的民族交融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下面的材料 , 探究元朝对边疆 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材料: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 自在的民族实体 , 是在几 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 分 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 , 经过接触 、混杂 、联结和交融 ,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 、我来你去 , 我 中有你 、你中有我 , 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 自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