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强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
通过
史料

图片以及
地图等资料,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
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2.
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
通过阅读史料,学习辽宋夏金
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培养全面
、系统地思考问
题的能力以及概括
、归纳问题的能力。
3.
家国情怀 :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
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
族自豪感。
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精
神,并树立忧患意识,为中国科技的再次崛起而奋斗。
)
(
1
教学分析
)
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 、文学艺术成就,认 识宋元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 术 、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 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 、内容分析
(
2
教学内
客及进程
) (

、教学过程
(

)
导入新课
) (
观察下图,展示课件,设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
)本课主要讲授了辽宋夏金元时期先进的科技和繁荣 的文化。 本课子目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分别是: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天文学的发展(新增) , 理学(新增),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不仅道 出宋元时期的科技领先世界,而且生动 、具体 、形象地再 现了宋元文化的繁华。 无论是内容还是子 目 间的设置, 都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的科技对世界的突出贡 献,帮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繁荣 、城市发展与科技文 化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民族源远流长,增
(
材料
一 :
)处于哪一历史时期 该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有何表现 以此导入新课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折线统计图 , 学会图解历史)
(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 至宋元时

, 以 自 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风格
,
创造 了 中华文
明史上的又一个文化高峰

)毕昇(990—1052)塑像 泥活字版制作流程
材料二:元代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记载 ,“ 近世又 有铸锡作字 , 以铁条贯之作行 , 嵌于盔 内 , 界行印书 ”。 这说明在 13世纪后期(元朝) , 就有人使用过锡活字 。 这是关于金属活字的最早记载 。
— 摘编 自《金属做活字版有发明与使用》
发展历程: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 的(胶泥活字印刷) 。后来,能工巧匠又发明了木活字 。 元朝科学家王祯《农书》系统总结木活字技术并创新,发 明活字转轮排字盘 。元朝中期,出现锡活字印刷 。
(

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
线 图(以五十年为单位)
(

)
讲授新课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历史影响: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 后来传到 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 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 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2. 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
(
(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思考雕版印刷术有
哪些缺陷

(设计意图
:理解宋代活字印刷术
发明的重
要性和必然性)
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 耗

12


雕版
13
万块
,
印刷完成后
,
13
万块
雕版被堆
放在当地府库内
,
从此无人问津

材料二
:
一 个

200
个 字
,
刻 工
已 经
成功 刻


199
个字模
,
即将大功告成
,


很兴奋
,
结果最后一个
字一激动刻坏了
, 导致前功尽弃

【算一算】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出来以后,当时的一个
刻工一天只能刻
50
个字

请你算一下,要刻完我们的
历史课本(约
12. 8
万字),大概需要他刻多长时间
展示算法
:
128000÷50÷365=256
0÷365

7
(年)
,
得出大概需要刻
7


缺陷:费工费时,成本高,利用率低;刻好的版只能
印制一种书籍;不易修改;木质版不易保存;等等

(
2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概括活字印刷术的
完整发展历程(从发明时间
、人物
、流程方面考虑)以
及传播的历史影响

)(1)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 。 阅读教材 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归纳指南针的演变历程,并 概括指南针的历史影响 。
材料:经过实践 , 先秦时已经将磁石加工成具有实用 价值的磁性指向装置 。汉代中国人已将天然磁石磨制成 勺状的司南 , 行指示方向的功能 。9世纪中国制造出世界 上最早的指南针 。 至迟从北宋起 , 中 国人先后发明了 多 种人工磁化指南针 , 用于陆路 、海路指向 , 以及堪舆等 。
宋代对外贸易频繁 , 其中包括阿拉伯国 家 。 阿拉伯 等商人都乐于乘坐中国船只 。在这种情况下 , 这些阿拉 伯人在船上学会了使用指南针 , 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传到 了 欧洲 。 恩格斯《 自 然辩证法》记载 , 约在 1180年 , 磁针 从阿拉伯传到欧洲 。
— 摘编 自 权玉峰《指南针传播》
(
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
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它也为欧洲航
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演变历程:先秦以来文献中记载的司南,可能是天然 磁石制成的指南工具 。后来,人们又制成指南针 。宋代人 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
(
含义:北宋的程颢
、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
理学成
就最为突出
, 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

,
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朱熹: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
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
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
,
但它强调
封建礼教
,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4.
宋词和元曲
(
1
)阅读教材内容
,
说出宋词的特点以及宋词的代表人
物。
宋词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
,
句子有长有短
,
也称长短句
,
便于歌唱

)(2)阅读教材内容 , 说出火药及火药武器发明与运用的 历程 。根据下面的材料 , 分析火药 、火器传入欧洲的 历史影响 。
材料一:在 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 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 变革 。
— 恩格斯
材料二: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 另 一方面 , 中世纪欧洲……而我们的社会可能还处在封 建统治之下 。
— 德克 . 海德
历程:唐朝时 , 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 ,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 , 火药更多地用于 战争 。元朝用金属作筒 , 发明了火毓 。
代表人物: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 。
(
(
2
)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材料
,
分析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词的风格

除此之外
,
请再介绍一位宋词的代表人
物及其风格

材料:
)火药 、火器外传及影响:我国的火药在 13世纪传入 阿拉伯地区 , 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 我国 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 ,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 战方式产生影响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


节选 自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节选 自
李清照《声声慢
. 寻寻觅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
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节选 自
辛弃疾《破阵子
. 为
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记笔记】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 , 是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 四大发明”,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重大贡献 。
3. 天文学的发展
阅读教材内容 , 说出北宋科学家沈括 、苏颂和元朝 科学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
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 十二气历”, 有利于农事 安排 。他著有《梦溪笔谈》一书 , 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 。
(
苏轼:气势豪迈
,
雄健奔放

李清照:风格委婉
,
感情真挚

辛弃疾: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收复中原的壮志

举例:南宋陆游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
他的不少
作品抒发了爱国情怀

(
3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
, 出现了元曲

阅读教材内容
,

一说元曲有哪些形式
, 并介绍关汉卿的代表
作及元
朝其他著名的杂剧家

)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 , 在元初编成 新的历法《授时历》。他测定的一年为 365. 2425 天 , 比 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 300年 。
4. 理学
阅读教材内容 , 指出“程朱理学”的含义 。结合下面 材料 , 概括北宋的程颢 、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的理学 成就并分析理学的影响 。
材料:
(
朱熹(
1130

1200
)
饮食,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
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
人欲也


朱熹
)元曲形式:散曲和杂剧 。
关汉卿代表作:悲剧《窦娥冤》。
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 、王实甫等 。
5.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
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的表格
, 比较《资治通鉴》
)
与《史记》的异同 , 介绍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的 体例 、内容以及史学地位。
“史学双壁” 年代 作者 体例 记述时间
《史记》 西汉 司 马迁 纪传体 通史 从传 说 中 的 黄 帝 到 汉武帝时的史事
《资治通鉴》 北宋 司 马光 编年体 通史 从 战 国 到 五 代 共 1300多年的历史
体例:编年体通史。
内容:这部史书 300多万字 ,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 共 1300多年的历史。 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 , 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 ,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 有重要价值。
史学地位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 马 迁 的《史 记》, 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 他们被后人称为“ 史 学两司马”。
(
3

结 反

)
五 、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共有六个子 目 , 主要分为两大类别 , 即辽 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方面 , 例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 , 指南针 、火药的发明与 应用 , 沈括 、苏颂和郭守敬的科技著作与发明成就 , 这些
都彰显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 成就方面 , 宋代“ 程朱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 涵;宋词 、元曲和史学展现了很高的文化水平 , 推动了中 华文化的多元发展。
六 、板书设计
辽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传播及影响
(

)夏 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及传播
〈(( “历,编”成、苏《水》运仪象台
期〈
的 理学:“程朱理学 ”
(

) (

(苏轼

李清照等词及词风
) 宋词和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
化 (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七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六个子 目 , 其中科技类三个子 目 , 即活 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以及天文学的发 展;文化类设计了三个子 目 , 即理学 、宋词和元曲 、司马 光和《资治通鉴》。 每个环节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 既 有学生参与活动 , 也有老师引导。 但是由于本课内容 多 , 设置和展示的图文材料较多 , 可能影响师生在规定 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