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8课 北宋的政治
(
1
教学分析
)(二)讲授新课
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
【历史回顾】唐末以来的分裂更迭。
)一 、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 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 、内容分析
(
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下面有关“
陈桥兵变”“
黄袍加
身”的材料
, 了解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的历史
进程。
材料: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
,

责防守京师。
960

,
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
陈桥驿时
,
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
上 , 叩头便拜 ,

称“
万岁”,
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北宋建立
:
960

,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
,
夺取后
周政权
,
改国号为宋
, 以开封为东京
, 作为都城
,
史称北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局部统

:
979

,
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
政权
北汉
,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
中央集权的加强
(
1
)阅读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
, 回答问题:赵普认为唐末
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
怎样的解决方案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 一 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 中国古 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 、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 被革除 , 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 , 促进了社 会安定 , 有利于国家统 一 。但是 , 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 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 、财政负担沉重 、军队战斗力减弱 等社会弊端 , 在宋神宗时期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 但最后 以失败告终。
三 、教学目标
1. 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 实 , 认识到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 顺 应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 施 ,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3.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认识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 , 辩 证分析其利弊;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 体 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 , 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 的根本。
(
2
教学内
容及进程
)
(
宋太祖:“ 自
唐季 以 来
数十年
,
帝王凡易


, 战
斗不息
,
生 民涂地
, 其故何
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
, 为 国
家长久计
, 其道何如 ”
赵 普:“ … …
此 非 他
故 , 方镇太重 , 君弱 臣



。今欲 治之 ,




权 , 制其


,




,

天下 自
安矣。”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主要原因:藩镇太重
, 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
,


势弱) ,
外重内轻。
解决方案: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
,
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等。
)教师展示课件 ,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如果说唐朝是 一轮辉煌的太阳 , 那么宋朝就是一捧温婉的月亮 , 处处 透着淡雅宁静 、绵软细腻的精致内敛之美。 有宋 300年 以来 , 有人说它积贫积弱 , 有人说它拥有造极之世 , 也有 人说它是最具魅力的时代。 教师设问:宋朝是怎样一个 朝代 为何中外名人对宋朝地位评价如此之高 (设计 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 , 评价历史)
(
(
2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
, 了解宋太祖是如何控制兵权
(收精兵)的

) (
祖宗(宋太祖)制(控制)兵之

,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
,
有发兵之权
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
, 总于三帅
(三衙) ,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上下相维
,
不得专制
。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
兵变也。

摘编 自
范祖禹《范太史集》
) (
控制兵权: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
, 解除禁
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他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他还
经常调
换军队将领
,
定期换防
,
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
,
使兵不识将
,
将不专兵

(
3
)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下图
, 了解宋太祖在中央是如何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的

) (
方法:加强君权
, 削弱相权
,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
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
干人
, 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参知政事
、枢密
使
、三司
使
,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
4
)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
,
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五代方镇残虐
, 民受其祸
,
朕今选儒臣干事
者百余
, 分治大藩
, 纵皆贪浊
,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摘编 自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史
. 职官志》记载
,
宋初“
始置诸
州通
判”“
凡兵民
、钱谷
、户 口
、赋役
、狱讼听断之事 ,
可否裁
决 , 与
守 臣(知州
、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
书施行”。
材料三:凡一路之财
, 置转运使掌之
, 虽节度
、防御

团练
、观察诸使及刺史
, 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
, 于
是财利
尽归于上矣


摘编

王桐龄《 中 国史》
措施: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
并实施
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
,
设置通判;加强对地
方税收的控制
,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
5
)阅读教材内容和下面的材料
, 分析宋朝推行崇文抑
武方针的具体措施
、影响和评价

)
材料一:宋太宗一朝 , 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 主要人选 , 先后任命的宰相 9人 , 全部为文官 , 其中科举出 身的 6人 。有正副枢密使 35人 , 其中文官 21人 。 两宋共 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 , 其中文官 659人 , 约占 91% 。 — 摘编 自《 中 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 两宋卷》 材料二: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 。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朝(历时 289年) 约 2. 32万人 约 80人
北宋(历时 167年) 文举 约 6. 1 万人 约 365人
武举 868人 约 5人
具体措施:①重用文臣 , 抑制武将;经常调换军队将 领 , 定期换防;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②重视发展文教事 业 ,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 , 殿试成为定制 , 录 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 , 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 , 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 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 评价: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 ,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尚武轻文的风气 ,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 生 ,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在军事 、政治 、 财政上出现负面影响 。 3. 王安石变法 (1)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 , 分析王安石变法 的原因 。 材料 一 : 臣伏见景德 、祥符中 , 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 八 十五员 , 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 百余员 , 其未受差 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 内 , 较之先朝 , 才 四 十余 年 , 已逾一倍多矣 。 材料二:“ 天下之所 以 困 , 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 , 五分养兵”。 原因:官僚机构膨胀 , 行政效率低下;强干弱枝 , 屡 战屡败;扩充军队 , 官俸 、军费开支不断膨胀 , 财政入不 敷出;土地高度集中 , 赋役不均 , 弊端丛生 , 改革呼声 日 益高涨 。 (2)阅读教材中的王安石变法措施举例 , 辩证地看待王 安石变法的作用 。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官员 , 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为
什么
农民视角:①负担减轻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 等政策 , 通过政府贷款给农民购买种子 、农具 , 有助于减 轻农民的负担 , 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 ②收入增 加 — 方田均税法等政策 , 有助于防止地主和高利贷者 对农民的剥削 , 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官员视角:①政务繁忙— 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 、经 济 、军事 、社会 、文化等各个方面 , 需要官员们投入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执行新政策 。②新旧党争— 由于 变法触犯了部分保守派官员的利益 , 导致朝廷内部出现 了新旧党争 , 这增加了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 。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变法收到一些成效 , 政府财政 收入大幅度增加 ,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但是 ,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 , 损害了 大地主 、权贵的利益 , 也引起激烈争议 , 统治集团内部分 裂日益严重 。
(
3

结 反

)
五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中央集权 的加强和王安石变法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 心 , 崇文抑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 , 也是其结 果 。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崇文抑武等 基本史实;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 、具体的措施以及这些 措施促成的历史结果;由于北宋的积贫积弱 , 范仲淹 、王
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 , 以挽救社会危机 。王安石变 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 但最终变法失败 。
六 、板书设计
( 北 宋 的〈 政 治 ( 陈桥兵变 (宋朝的建立:赵匡胤 , 960年 , 定都开封 和北宋的〈 建立 ( 979年 , 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 中央集权 在中央:分割宰相权力 的加强 〈 在地方:削弱地方权力(设通判) ( 崇文抑武 , 注重文教 , 发展科举 (
变法
〈措施:涉及经济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
)(背景:统治出现危机 王安石 (
(
) 结果:取得一定效果 , 但由于触犯大地主和
权贵的利益 , 最终被废除
七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授了北宋政治发生的变化 , 在进行教学 设计时 , 从三大方面进行教学 , 借助文献史料 、图像史料 等帮助学生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坚持“ 教师为主 导 ,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同时贯彻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理念和“教学评一体化”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 文献史料 与图像史料并行 ,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 。但由于七 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 , 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或 进行小组合作时 , 学生思维可能发散较远 , 偏离教学;而 本课内容较多 , 课堂时间有限 , 在具体操作中 , 还需结合 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 及时调整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