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教学分析) (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二、内容分析明朝初年, 朱元璋为恢复经济, 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谣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又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 编制土地文册, 清朝延续了这一做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清朝前期,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 清朝前期 , 中国传统的手 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 工工场。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并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业群体— 商帮。 清朝前期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 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 , 社会安定 , 人口迅速 增长 , 出现了兴盛局面。三 、教学目标(2.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1. 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 了解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 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3.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材料二:“ 水利一兴 , 田苗不忧旱涝 , 岁必有秋 , 其利 无穷”, 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 , 督修黄 、淮 和运河。材料三:(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 , 约居十之二三”。 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2教学内客及进程)— 摘编 自 白寿彝《 中 国通史》(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认识明清丝织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一:机户出资, 织工 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内容。设问: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兴 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清时期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和突出表现 (设计意图 : 充分 利用和挖掘教材信息 , 贴近教材 、贴近学生实际)(二)讲授新课(—《明神宗实录》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制瓷 中心为江西景德镇, 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摘编自部编教材《 中 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表现:明代,涌现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出现雇佣关系。(2)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的图片,了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发展 农业生产的举措。材料一:洪武三年 , 明太祖下令:“各处荒 田 , 不 限亩 数 , 凡是农民开垦种植的 , 一律免去三年租税。”又特别 下达一条法令:“各处人民 , 先因兵遗下田土 , 他人开垦 成熟者 , 听为己业。”材料二:顺治六年四 月 , 明确宣布:“ 无主荒 田 , 州 县 官给印信执照 , 开垦耕种 , 永准为业 。有主荒 田 , 令原主 开垦 , 官给牛 、种”。— 摘编 自《清顺治朝实录》材料三:康熙十年规定 , 新垦荒地四 年后起科 , 并重 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 到康熙十 二 年 , 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 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 、种 。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 , 因此成效显著。 — 摘编 自 朱绍侯等主编《 中 国古代史》《姑苏繁华图》(局部) 徽商故里(表现:①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②中国的瓷器等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③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举措: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的田地;提供了鼓励农业 发展的优惠政策。(2)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材料 一 :(时间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414495)3. 人口的增长(根据下面的材料,指出明清时期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材料 一 :时期 全国人口明朝鼎盛时期 超过 1 亿康熙时期 达到 1. 5 亿乾隆末年 达到 3 亿— 摘编 自 部编教材《 中 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 乾隆末年,平均每人只有 3 亩耕地;到 了 道 光时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 2. 25亩 。— 摘编 自《 中外历史纲要》 趋势 :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原因 : 经济发展 , 社会安定 , 人口数量大增;康熙末 年宣布“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 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 外交税;雍正年间 , 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 , 大 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 。影响 : 人地矛盾 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 , 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3总结 反思)五 、课堂总结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 , 即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 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 三个部分联系紧 密 。 明清初期 , 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生产 , 采取了一系 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 , 如轻谣薄赋 、重视垦荒 、兴修 水利 、推广作物等 , 使耕地面积增长 , 粮食产量提高;农 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 ,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区域性的商帮 。人口增长促进了社会 经济发展 , 但也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部分内容 的教学 , 要把握明朝和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六 、板书设计( 措施:明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清农业生产 初继续核查全国土地 , 编制土地文册(()的恢复 〈 ( 耕地面积扩大 , 粮食产量大增和发展((表现〈)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 治理黄河 、淮河 改进种植技术 , 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 种植面积扩大 ( 手工业发展表现:手工品种繁多 , 产品精良;出(手工业)和商业〈 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的发展 商业发展表现: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出现了一些在全国进行 商业活动的商帮 , 如晋商、微商(({)表现带来的问题:人均耕地减少 , 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流向边疆地区 , 促进边疆 的开发和繁荣七 、教学反思本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一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 展 , 二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三是人 口 的增长 。 每个 部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 在设计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 图文结合 , 环环相扣 。 但在农业 、商业发展中 , 事例不够典型 , 材料不精炼 , 有 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