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1
教学分析
)
(
材料 : 郑和 , 原姓马 ,
小名三

, 云南昆


。从小
就和父亲熟悉海洋
,
向往航海

12
岁进入社会
,
14
岁被
送往侍奉燕王朱棣。
他知识丰富
, 熟悉许多国
家的历史
地理 ,
在朱棣争
夺 帝
位 中 ,
有 勇有
谋 ,



功 , 被


郑”姓 ,
世称“
三保(宝)太监”。
范围 :“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
, 人们把
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
而把今天文莱以
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原因
:
郑和海洋知识丰富
, 志向远大;历经磨难
, 性
情坚毅;熟悉情况
,
便于与各国交往。
(
2
)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
, 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条件和目的。
)一 、课程标准
通过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等史事 , 了解明朝的 对外关系。
二 、内容分析
(
材料
一 :
史书记载
, 洪武末年时

仓凛充 积
,
天 下 太 平”。
建 文 帝 时
,

家给人足
, 外 门

阖”。到永乐(明成
祖年号)年间
, 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罗盘
郑和宝船(模型)
材料二 :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
汶)亡海外
,
欲踪迹之
, 且欲耀兵异域
,
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
,
命和及其
侨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摘编
自《明史
.
郑和传》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 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 增进 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 , 为人类 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中后期 , 倭寇侵扰中国 沿海地区 , 戚继光临危受命 , 率军英勇作战 , 平息倭患 , 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明朝通过两次援朝战争 , 打 击了 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 从 16世纪开始 , 一些欧洲 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 , 进行侵略活动 , 其中 , 葡 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三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 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 援朝战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实。
2. 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 掌握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 援朝战争等史实 , 分析其背景 、原因和历史意义 , 提高 学生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
(
条件
:
①经济基础

明初国力雄厚
,
成为当时世
界上的强国(根本条件) 。
②科技保障

造船技
术的
发达
;
指 南 针 的 运 用
;



识 的 丰 富


政 府 支


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④个人能力

郑和个人
能力出众;郑和不畏艰险
、勇于进取的精神。
)3. 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 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 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 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2
教学内
容及进程
)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引言文字与图片“
印度
尼西
亚爪哇三宝庙”, 提问:“
三宝”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

,
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用郑和的名字来命名
地名和庙宇呢 以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
材料
, 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
,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
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 , 引发学生思考 ,



然 引

郑和下西
洋的史事)
(

)
讲授新课
1.
郑和下西洋
)目的 : ①政治目的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外交 目的 — 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③经济 目 的 —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 说说郑和下西洋经过
的地区 , 以及到达的最远路线。
(
(
4
)阅读教材内容
,
将郑和下西洋与
15

纪末的哥伦布
到达美洲进行数据比较分析
,
认识郑和下西洋
的特
点和历史影响。
)过程 : 1405—1433年 , 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先 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
1
)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
, 了解“
西洋”的地理
范围。
分析郑和能够担任远航重任的原因。
)
(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时间
1405

1433

1492

1504

次数
7

4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
62
艘(连小船共有
200
多艘)
17

船只大小

44

(
151. 8
米)
,

18
丈(
61
.
8
米)

24.
5

,

6

到达范围
亚非
30

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
、罗盘
、指南针
)3. 援朝战争
阅读教材 , 整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介绍明朝 的援朝战争 , 并说出其影响。
关系: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 式 。朝鲜 、琉球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 , 向中国纳贡称臣 , 并和中国进行贸易 , 中国对这些周边 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
概况:明朝万历年间 ,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 朝鲜的战争。 明朝应朝鲜请求 , 两次出兵援助 , 都取得 了胜利。
(
特点:时间长
、规模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了解和友好往来
,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戚继光抗倭
)影响: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 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 , 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 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 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下面的图文材料 , 了解葡萄牙 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和明朝加强对澳门管理的史实。
(
材料:
) (
澳门圣保禄
教堂遗址
圣保禄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百多年前
,

时葡萄
牙人远赴重洋来
到 了
澳 门 , 并将天主教引入 东



1562

,
在澳 门
建起 了
首座教堂
,

名为“
圣保禄”教堂

)(1)阅读教材内容 , 结合下面材料 , 回答明朝中期倭寇的 形成和倭患的危害。
材料:大肆毁掠…… 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 , 河内积货满千船 。
— 摘编 自《倭变事略》
连舰数百 , 蔽海而至 。 浙东 、西 , 江南 、北 , 滨海数千 里 , 同 时告警 。
— 摘编 自《明史》
(
攫取租住权
:
1553

,
葡萄牙殖民者借 口
遇到风

,
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
他们许诺每年缴纳 白银
500

,
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
,
得以在澳门上岸
,
搭篷建

,
进行贸易。
管理澳门
:
1573

,
葡萄牙殖民者将
500
两白银改
交明朝地方政府。
后来
,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
,

扎军队
,
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形成:中国古代称 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初 , 日本的 一些武士和奸商 ,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 , 到中国东南沿海 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 被称为“倭寇”。
危害:他们杀居民 , 劫财货 , 无恶不作 , 沿海各地遭 到重大破坏 , 造成严重的倭患。
(2)阅读教材内容 , 了解戚继光统领“ 戚家军”取得抗倭
(
3

结 反

)斗争胜利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

、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
,
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郑
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
、科学技术等方面仍
领先于其他国家
,
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
友好交


明朝中后期
,
倭寇入侵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

, 明朝政府对外部挑战进行积极应对。 明朝的对外关
系反映出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对外关系史上
,
既有友好交
往又有战争冲突
,
也反映出明朝国力及海上力
量从强盛
到衰颓的趋势。
)过程:①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 , 纪律严明 , 英勇善 战 。②浙江沿海— 1561年 , 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 九捷 ,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③东南沿海— 在福 建 、广东地区 , 先后消灭了当地的倭寇 , 使东南沿海的倭 患基本解除。
(
【总结拓展】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这是一场反
侵略的正义战争
,
符合人民愿望
,
得到人民支持;戚家军纪
律严明
,
英勇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
指挥有方。
)历史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 战争 ,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六 、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郑和下 西洋(明朝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 、戚继光抗倭 ( 日 本) 、援朝战争 , 以及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知 识点 ,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国家强大与衰落的外交方式不 同 , 知道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 整体知识点把握较好 , 但 澳门知识点讲解较少 , 这是本课的不足之处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