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分值:67分)(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葑田是指将湖泽中的葑泥移附到漂浮在水面的木架上,成为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图1);垛田则是将湖泽中的泥土不断堆积垒高(一般1米以上),从而形成四周环水呈岛屿状的田地(图2)。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完成1~2题。1.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适应当地( )①人多地少的特点 ②洪涝频繁的特点 ③光热充足的特点 ④土壤贫瘠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该地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是因为( )A.洪涝灾害增多 B.盐碱化加重C.湖泽水位变浅 D.可用木材减少(2024·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3~5题。3.下列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1进入成长阶段B.区域2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C.区域3处于初级阶段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4.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以下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各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工业化阶段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D.人文发展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右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6.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1999年乌镇开始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开放。2007年,西栅景区开放。东栅是白天游,西栅是晚上游、住下来的旅游。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旅游进入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显著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2016年,乌镇吸引游客930万人,收入14.6亿元。乌镇现已跃居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名。据此完成8~9题。8.乌镇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江南水乡,环境优越B.历史悠久,文化深厚C.交通便利,客源稳定D.整体规划,差异创新9.乌镇在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重心是( )A.保护古镇遗产 B.发展度假旅游C.打造文化小镇 D.发展观光旅游(选择题10~14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024·广东佛山月考)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下表示意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10~11题。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10.与瑞士相比,贵州产业结构特征为( )A.农业比重大于瑞士 B.高端制造业比重大C.重化工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少11.优化贵州产业结构,不宜( )A.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B.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C.积极发展核电,降低对煤炭的依赖D.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减少污染排放(2022·全国文综甲)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12~14题。12.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13.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14.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 ②土壤深翻 ③圈舍养殖 ④土地平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侧地理环境状况。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主峰海拔为3 771.2 m,最低点海拔为740 m,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 mm。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月份 3~5月 6~8月 9~11月 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 5.4 ℃ 19 ℃ 7.7 ℃ -3.7 ℃(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答案精析1.A 2.C [第1题,结合题意可知,当地农民早期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是适应当地人多地少的特点,①正确;葑田是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说明是为了适应当地洪涝频繁的特点,②正确。故选A。第2题,据材料“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可知,历史上该地葑田盛行,后随着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可见该地葑田演变为垛田主要是因为湖泽水位变浅,C正确。]3.C 4.D 5.C [第3题,t2时刻,区域1处于对资源开发、利用日趋减少的时期,属于发展转型阶段,逐渐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A错。区域2处于快速开发、利用本区资源的时期,属于成长阶段,B错。区域3处于本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C正确,D错。第4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西北内陆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A错。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科技、资金实力较强,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但中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不足,还需要通过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B错。从图中看出,区域1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较早,区域3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最晚,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C错。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就需要协调各区域的关系,D正确。第5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对外交流较少,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A正确。工业化阶段随着交通需求和经济实力提高,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B正确。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因素不断扩散,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C错误,符合题意。人文发展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总体发展水平,D正确。]6.B 7.C [第6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地区。第7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8.D 9.C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乌镇现已跃居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名,江南水乡古镇众多,自然环境相差不大,历史都较为悠久,且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与乌镇没有明显差异,故A、B、C错误;乌镇从实施古镇保护到2007年开放西栅景区,白天游东栅、晚上游西栅、住下来,到2014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体现了乌镇的整体规划和差异创新,故D正确。第9题,乌镇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重心为保护古镇遗产,发展观光古镇,故A错误;发展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重心,故B、D错误;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的举行标志着乌镇旅游进入第三个阶段,其发展重心为打造文化小镇,故C正确。]10.A 11.C [第10题,贵州农业比重占15.6%,远大于瑞士的4%,A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端制造业比重较小,B、C错。表格反映的是产业结构比例,不能说明就业人口数量多少,D错。第11题,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效益产业少,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贵州的火电、水电等较丰富,暂时没有发展高成本核电的必要;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排放,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C。]12.D 13.C 14.A [第12题,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差异不大,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耕地质量更好,C错误。吉林主要位于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要求,秸秆产量更高,故选D。第13题,玉米产区之前主要种植玉米,发展种植业;“粮改饲”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种养结合,“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了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第14题,“粮改饲”改变了单一种植玉米的耕作方式,转向种植多种作物,实现了作物轮作,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全面利用,不再受单一作物吸收营养物质偏向单一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正确;土壤深翻、土地平整,都是对土地进行大幅度的改造,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意义无关,②④错误;圈舍养殖避免了游牧过程中集中在某处草地过度放牧的局面,减少了对草地的破坏,具有生态意义,③正确。选A。]15.(1)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2)相同点: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3)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解析 (1)图中西安和汉中分别位于秦岭的北、南两侧,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2)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南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北侧,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3)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区域认知)3.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知识点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1.区域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____________、产业组织、____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2.区域的发展阶段阶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_____阶段 以____________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_____ _____密集型和____________型产业为主体 差异__________,缺乏高水平的__________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________。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处于_____ _____水平的均衡状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_____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______,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呈现出________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_______和________逐步转移 ________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________ 表现为明显的________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___阶段 区域产业进行调整,发展新型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__________,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以创新驱动为主的___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________化为路径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______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思考 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有什么特征?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美国的匹兹堡在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1.[综合思维]匹兹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什么?2.[综合思维]工业化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3.[区域认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匹兹堡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处于区域的哪个发展阶段?该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2024·山东济南期末)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下图示意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三次产业( )A.①—第一产业 B.②—第二产业C.③—第三产业 D.①产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其总产值下降2.由图可推断出( )A.初级阶段的人地关系最不协调B.衰落阶段的农业比重最大C.工业化快速发展主要分布于初级阶段D.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西北沿岸平原,发展初期的经济支柱是农牧业。1901年该市附近发现石油,休斯敦迅速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的衰落,休斯敦大批工厂倒闭,人才外流,经济萧条。此后,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全国整体经济低速发展的情况下,休斯敦的发展势头仍然不减,已成为美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据此完成3~5题。3.19世纪80年代,休斯敦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4.20世纪80年代后期,导致休斯敦产业转型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禀赋 B.发展阶段C.市场环境 D.经济政策5.目前休斯敦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来自( )A.雄厚的资金实力 B.丰富的石油矿产C.良好的产业基础 D.发达的高新技术知识点二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区域发展水平(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以______________(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3.区域开发方式(1)开发方式类型 特点粗放型 以自然资源的________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精细型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________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________发展(2)开放程度①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会经济相对________。②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________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4.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原因:区域具有显著的__________。(2)措施拓展延伸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综合思维]完成表格,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自然条件 地形 ①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②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③水文 ④ 水量大,无结冰期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水热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等丰富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① 以水田农业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和云南省南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②产业结构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③对外开放 ④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⑤面临的问题 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2024·江苏南京期中)下表为“某国家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指标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总人口(人) 49 900 43 300 27 900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7 924 18 186 6 8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 600 4 200 2 450每百人中大学生在校学生数(人) 33 22 18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2 681.表中指标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 )A.总人口 B.地区生产总值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D.人均预期寿命2.该国家三个地区发展水平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产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该区域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种农业类型的生产。据此完成3~5题。3.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显著自然优势是( )A.地广人稀 B.光照充足C.热量充足 D.昼夜温差大4.传统农业经营中,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农作物生长时土壤表面需要覆盖厚厚的稻草。这主要是为了改善( )A.光照强度 B.作物熟制C.热量条件 D.水分条件5.随着城市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的是( )A.鱼塘 B.稻田 C.苗圃 D.菜地答案精析知识点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梳理教材新知1.资源开发 结构优化2.初级 传统农业 劳动 资源 不大 中心 稀疏 低 成长 上升 加速 制造业 服务业 集聚 提高 不协调 转型 丧失 高效益 循环 协调思考 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探究核心知识1.体现了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2.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落实思维方法1.A 2.D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产业比重呈下降态势,说明是第一产业,A正确;②在区域发展后期比重最高,为第三产业,B错误;③在成长阶段比重最高,且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为第二产业,C错误;①产业比重下降,但其总产值不一定下降,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初级阶段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传统农业比重最大,生产力水平低,人地关系相对协调,A错误。衰落阶段的农业比重最小,B错误。工业化快速发展主要分布于成长阶段,成长阶段工业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C错误,D正确。故选D。]3.A 4.C 5.D [第3题,19世纪80年代是休斯敦发展的初期,经济支柱是农牧业,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故选A。第4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的衰落,休斯敦大批工厂倒闭,导致休斯敦产业转型,可见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环境,C正确;80年代后期,休斯敦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明显变化,A、B、D错误。第5题,目前休斯敦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来自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依靠发达的高新技术,故选D。]知识点二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梳理教材新知1.(1)地区生产总值2.人文发展指数3.(1)大规模 深度 持续 (2)①封闭 ②开放4.(1)差异性 探究核心知识自然条件:①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②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红壤、砖红壤 ④水量小,有结冰期社会经济条件:①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③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内河航运较发达,交通通达度高 ④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限制性因素:⑤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面临的问题: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紧迫落实思维方法1.C 2.A [第1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某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常住人口,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因此它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正确。第2题,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由上题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表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甲>乙>丙,故选A。]3.C 4.D 5.B [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与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显著自然优势,C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土壤表面覆盖厚厚的稻草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改善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D正确。第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农业结构上逐渐减少稻田的面积,而增加鱼塘、苗圃、菜地的面积。故选B。](共77张PPT)第二节第一章 认识区域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区域认知)3.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内容索引知识点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知识点二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课时对点练区域的发展阶段><知识点一1.区域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 、产业组织、_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2.区域的发展阶段阶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阶段 以 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___ ____密集型和 型产业为主体 差异 ,缺乏高水平的___ 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 。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处于____水平的均衡状态资源开发结构优化初级传统农业劳动资源不大中心稀疏低阶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_____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 ,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呈现出 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 和 逐步转移 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______ 表现为明显的__________成长上升加速制造业服务业集聚提高不协调阶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______ 阶段 区域产业进行调整,发展新型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转型丧失阶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以创新驱动为主的_______ 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_____ 化为路径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高效益循环协调思考 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有什么特征?答案 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美国的匹兹堡在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1.[综合思维]匹兹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什么?答案 体现了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2.[综合思维]工业化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答案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3.[区域认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匹兹堡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处于区域的哪个发展阶段?该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答案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2024·山东济南期末)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下图示意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三次产业A.①—第一产业B.②—第二产业C.③—第三产业D.①产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其总产值下降√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产业比重呈下降态势,说明是第一产业,A正确;②在区域发展后期比重最高,为第三产业,B错误;③在成长阶段比重最高,且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为第二产业,C错误;①产业比重下降,但其总产值不一定下降,D错误。故选A。(2024·山东济南期末)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下图示意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2题。2.由图可推断出A.初级阶段的人地关系最不协调B.衰落阶段的农业比重最大C.工业化快速发展主要分布于初级阶段D.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由所学知识可知,初级阶段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传统农业比重最大,生产力水平低,人地关系相对协调,A错误。衰落阶段的农业比重最小,B错误。工业化快速发展主要分布于成长阶段,成长阶段工业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C错误,D正确。故选D。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西北沿岸平原,发展初期的经济支柱是农牧业。1901年该市附近发现石油,休斯敦迅速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的衰落,休斯敦大批工厂倒闭,人才外流,经济萧条。此后,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全国整体经济低速发展的情况下,休斯敦的发展势头仍然不减,已成为美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据此完成3~5题。3.19世纪80年代,休斯敦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9世纪80年代是休斯敦发展的初期,经济支柱是农牧业,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故选A。4.20世纪80年代后期,导致休斯敦产业转型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资源禀赋 B.发展阶段C.市场环境 D.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的衰落,休斯敦大批工厂倒闭,导致休斯敦产业转型,可见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环境,C正确;80年代后期,休斯敦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明显变化,A、B、D错误。5.目前休斯敦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来自A.雄厚的资金实力 B.丰富的石油矿产C.良好的产业基础 D.发达的高新技术√目前休斯敦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来自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依靠发达的高新技术,故选D。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知识点二1.区域发展水平(1)常用指标: 、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以 (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3.区域开发方式(1)开发方式类型 特点粗放型 以自然资源的 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精细型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 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大规模深度持续(2)开放程度①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会经济相对 。②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封闭开放4.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原因:区域具有显著的 。(2)措施差异性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拓展延伸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综合思维]完成表格,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自然条件 地形 ①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②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自然条件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③水文 ④ 水量大,无结冰期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水热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等丰富红壤、砖红壤水量小,有结冰期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① 以水田农业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和云南省南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②产业结构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③对外开放 ④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⑤面临的问题 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内河航运较发达,交通通达度高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紧迫(2024·江苏南京期中)下表为“某国家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1.表中指标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A.总人口B.地区生产总值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D.人均预期寿命√指标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总人口(人) 49 900 43 300 27 900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7 924 18 186 6 8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 600 4 200 2 450每百人中大学生在校学生数(人) 33 22 18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2 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某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常住人口,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因此它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正确。(2024·江苏南京期中)下表为“某国家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2.该国家三个地区发展水平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指标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总人口(人) 49 900 43 300 27 900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7 924 18 186 6 8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7 600 4 200 2 450每百人中大学生在校学生数(人) 33 22 18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2 68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由上题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地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表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甲>乙>丙,故选A。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产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该区域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种农业类型的生产。据此完成3~5题。3.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显著自然优势是A.地广人稀 B.光照充足C.热量充足 D.昼夜温差大√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与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显著自然优势,C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产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该区域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种农业类型的生产。据此完成3~5题。4.传统农业经营中,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农作物生长时土壤表面需要覆盖厚厚的稻草。这主要是为了改善A.光照强度 B.作物熟制C.热量条件 D.水分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土壤表面覆盖厚厚的稻草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改善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D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产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该区域农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种农业类型的生产。据此完成3~5题。5.随着城市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的是A.鱼塘 B.稻田 C.苗圃 D.菜地√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农业结构上逐渐减少稻田的面积,而增加鱼塘、苗圃、菜地的面积。故选B。课时对点练葑田是指将湖泽中的葑泥移附到漂浮在水面的木架上,成为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图1);垛田则是将湖泽中的泥土不断堆积垒高(一般1米以上),从而形成四周环水呈岛屿状的田地(图2)。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完成1~2题。1.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适应当地①人多地少的特点 ②洪涝频繁的特点 ③光热充足的特点 ④土壤贫瘠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础过关结合题意可知,当地农民早期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是适应当地人多地少的特点,①正确;葑田是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说明是为了适应当地洪涝频繁的特点,②正确。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葑田是指将湖泽中的葑泥移附到漂浮在水面的木架上,成为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图1);垛田则是将湖泽中的泥土不断堆积垒高(一般1米以上),从而形成四周环水呈岛屿状的田地(图2)。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完成1~2题。2.该地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是因为A.洪涝灾害增多 B.盐碱化加重C.湖泽水位变浅 D.可用木材减少√据材料“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可知,历史上该地葑田盛行,后随着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可见该地葑田演变为垛田主要是因为湖泽水位变浅,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3~5题。3.下列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1进入成长阶段B.区域2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C.区域3处于初级阶段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t2时刻,区域1处于对资源开发、利用日趋减少的时期,属于发展转型阶段,逐渐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A错。区域2处于快速开发、利用本区资源的时期,属于成长阶段,B错。区域3处于本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C正确,D错。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3~5题。4.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以下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13456789101112131415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西北内陆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A错。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科技、资金实力较强,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但中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不足,还需要通过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B错。从图中看出,区域1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较早,区域3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最晚,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C错。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就需要协调各区域的关系,D正确。134567891011121314152(2024·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3~5题。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各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工业化阶段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D.人文发展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134567891011121314152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对外交流较少,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A正确。工业化阶段随着交通需求和经济实力提高,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B正确。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因素不断扩散,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C错误,符合题意。人文发展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总体发展水平,D正确。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右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6.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34567891011121314152“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地区。134567891011121314152134567891011121314152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右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134567891011121314152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1999年乌镇开始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开放。2007年,西栅景区开放。东栅是白天游,西栅是晚上游、住下来的旅游。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旅游进入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显著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2016年,乌镇吸引游客930万人,收入14.6亿元。乌镇现已跃居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名。据此完成8~9题。8.乌镇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是A.江南水乡,环境优越 B.历史悠久,文化深厚C.交通便利,客源稳定 D.整体规划,差异创新√134567891011121314152根据材料可知,乌镇现已跃居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名,江南水乡古镇众多,自然环境相差不大,历史都较为悠久,且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与乌镇没有明显差异,故A、B、C错误;乌镇从实施古镇保护到2007年开放西栅景区,白天游东栅、晚上游西栅、住下来,到2014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体现了乌镇的整体规划和差异创新,故D正确。1345678910111213141521345678910111213141521999年乌镇开始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开放。2007年,西栅景区开放。东栅是白天游,西栅是晚上游、住下来的旅游。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旅游进入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显著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2016年,乌镇吸引游客930万人,收入14.6亿元。乌镇现已跃居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名。据此完成8~9题。9.乌镇在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重心是A.保护古镇遗产 B.发展度假旅游C.打造文化小镇 D.发展观光旅游√134567891011121314152乌镇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重心为保护古镇遗产,发展观光古镇,故A错误;发展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重心,故B、D错误;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的举行标志着乌镇旅游进入第三个阶段,其发展重心为打造文化小镇,故C正确。(2024·广东佛山月考)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下表示意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瑞士相比,贵州产业结构特征为A.农业比重大于瑞士 B.高端制造业比重大C.重化工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少√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能力提升134567891011121314152贵州农业比重占15.6%,远大于瑞士的4%,A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端制造业比重较小,B、C错。表格反映的是产业结构比例,不能说明就业人口数量多少,D错。134567891011121314152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13456789101112131415211.优化贵州产业结构,不宜A.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B.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C.积极发展核电,降低对煤炭的依赖D.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减少污染排放√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134567891011121314152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效益产业少,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贵州的火电、水电等较丰富,暂时没有发展高成本核电的必要;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排放,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C。(2022·全国文综甲)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12~14题。12.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134567891011121314152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差异不大,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耕地质量更好,C错误。吉林主要位于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要求,秸秆产量更高,故选D。134567891011121314152134567891011121314152(2022·全国文综甲)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12~14题。13.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134567891011121314152玉米产区之前主要种植玉米,发展种植业;“粮改饲”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种养结合,“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了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134567891011121314152(2022·全国文综甲)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6 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12~14题。14.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①作物轮作 ②土壤深翻 ③圈舍养殖 ④土地平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4567891011121314152“粮改饲”改变了单一种植玉米的耕作方式,转向种植多种作物,实现了作物轮作,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全面利用,不再受单一作物吸收营养物质偏向单一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正确;土壤深翻、土地平整,都是对土地进行大幅度的改造,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意义无关,②④错误;圈舍养殖避免了游牧过程中集中在某处草地过度放牧的局面,减少了对草地的破坏,具有生态意义,③正确。选A。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侧地理环境状况。134567891011121314152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主峰海拔为3 771.2 m,最低点海拔为740 m,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 mm。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13456789101112131415月份 3~5月 6~8月 9~11月 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 5.4 ℃ 19 ℃ 7.7 ℃ -3.7 ℃2(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134567891011121314152答案 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图中西安和汉中分别位于秦岭的北、南两侧,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134567891011121314152(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134567891011121314152答案 相同点: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南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北侧,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134567891011121314152(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134567891011121314152答案 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3456789101112131415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练习(含解析).docx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学案(含答案).docx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