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名著阅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经典著作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些经典往往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让很多现代人望而却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应运而生,它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稳稳地横跨在经典与大众之间,为我们开启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大门。整本书阅读五个步骤:步骤 任务 课时安排自读 制订计划,打卡阅读 课余、节假日初探 整体感知,分享初感 课堂竞赛1课时深读 思维碰撞,专题探究 专题探究引导1课时共议 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交流展示1课时表达 落笔沉淀,成果共享 体现阅读过程的自主性和阅读指导的合理性一、自读 (前置学习)制订计划,打卡阅读要求:1、对照目录,标出自己自己感兴趣的1-3个章节精读,其他可以略读。2、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边读边圈点勾画: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3、边读边批注:批注就是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或注释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把握。符号批注圈点符号 符号意义①②③…… 表段落标号·(圆点)或。。。。。(小圆圈) 表精警之处(三角在下) 表示精彩的字词 (下划横线)______________ 表着重记忆或领会 (波浪线) 表示重要精彩语句(问号)? 表质疑(叹号)! 表强调(双竖线)‖或(单竖线)| 表段落层次的划分文字批注批注方法(主要从作品内容、思想、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等入手) 1.赏析式 对文章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仔细品味。2.概括式 对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3.评价式 对文章中某一人或物,某一修辞和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4.感想式 表达心得体会方面的文字。5.疑问式 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6.见解式 就文章、文段、句子、字词提出新的见解。7.补白式 对文章内容产生的联想、想象,或对文章留白处的补充。123作者简介主要内容读书方法——选择性阅读写作特点二、初探整体感知,分享初感401 作者简介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 ,散文集 。散文代表作有 、、 《绿》 、 、《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佩弦散文家《踪迹》《背影》《背影》《春》《荷塘月色》02 主要内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内容概况《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经典常谈》就是朱自清给古书写的“说明书”《〈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02 主要内容《〈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 《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02 主要内容《〈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02 主要内容《〈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三传:①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②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③《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02 主要内容“四书”第七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①《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五经:《易》《书》《诗》《礼》《春秋》02 主要内容“四书”第七“四书”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02 主要内容《战国策》第八发展由来: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西汉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02 主要内容《战国策》第八《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②国别体史书。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02 主要内容《〈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未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新知讲解02 主要内容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理论书、学术书,以至不少通俗的学术读物,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很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03 写作特点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03 写作特点3.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03 写作特点幽默速记版——知识点像段子一样往脑子里钻1.《说文解字》2.《周易》3.《尚书》4.《诗经》5.“三礼”6.《春秋》7.“四书”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诸子百家12.辞赋13.诗文汉字的“说明书”算卦也得讲哲学上古朋友圈“小作文周朝人的“抖音神曲”古代社畜的《生存指南》孔子的“阴阳文学”儒家学霸的《五年高考》战国嘴炮之王司马迁的“复仇者联盟”班固的“官方通稿”古代凡尔赛文学唐朝人的“热搜榜”大型辩论赛现场把古文当段子记,把圣人当网友唠合作探究新知讲解(1)兴趣选择。选择感兴趣的书或感兴趣的内容阅读。(2)问题选择。阅读时,带着问题读,关注某一个方面的内容。(3)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可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评,可以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4)方法选择。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实用类文本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调动情感。04 读书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古代文学:诗文历史:《史记》《汉书》文字:《说文解字》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汉字主题活动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建议选择的角度04 读书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2)《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我选择 ,理由: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周易〉第二》 《〈史记〉〈汉书〉第九》 (示例一)选择《辞赋第十一》 因为《〈诗经〉第四》专门介绍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中介绍的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两相比照,可以领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魅力。(示例二)选择《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1234.专题探究活动四:自定自选3.专题探究活动三:读经典的意义三、深读思维碰撞,专题探究41.专题探究活动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2.专题探究活动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专题探究活动三: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人工智能(AI)具有模拟历史名人与用户对话的功能。小语小组尝试用AI与朱自清先生对话。请你将下面对话内容补充完整。小语: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级学生小语。很期待与您交流。目前,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有一些困惑,如兴趣不高、读不太懂。面对这种情形,您有好的建议吗?朱自清:你好,小语。苏轼曾说过“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说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同学们可以先按兴趣或目的读。小语:哦,明白了。您说的是我们可以采用 (阅读方法)。朱自清:是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与《经典常谈》中介绍的传统文化经典有关联。比如,你学过《木兰诗》或《唐诗五首》之后,还希望拓展诗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第十二》。小语:确实是。我读《诗第十二》时有了新的认识,如 。谢谢您,朱先生。朱自清:小语同学,我想问问你我“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你对经典的新认识。选择性阅读 (示例)阅读了《诗第十二》,我了解到杜甫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他用自己的诗记录了那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使诗的领域扩大了,也使诗的价值增高了。(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而且知道了汉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也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古典文学普及读本《经典常谈》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读后你一定收获多多,向同学介绍书中印象深的一章,简要说说喜欢的原因。专题探究活动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示例一:我喜欢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书籍是《周易》,因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阴阳五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让这些道理支配着。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示例二:我喜欢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书籍是《诗经》,因为《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就是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专题探究活动三:读经典的意义小组围绕《经典常谈》探讨阅读古代经典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请你补充下面的对话。组长: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精华的浓缩,阅读经典对个人成长意义重大,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阅读经典有哪些意义。小诗:我觉得经典能够育人,阅读经典可以获得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比如阅读《<诗经>第四》,我们知道孔子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学生(1) 。小文:此外,经典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在阅读(2) 一章中,了解到阴阳八卦的发展历程,其背后蕴藏的天文、农学、哲学奥妙也能窥探一二。小歌:除了育人和弘扬传统文化,(3) 。做学问要肯下苦功夫《<周易>第二》 (示例)经典还可以让人明史,明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比如我们阅读《<春秋>三传第六》,明白史官记事是为了征实和劝惩,所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知晓是非善恶、家国大义。合作探究,深度交流123四、共议合作探究,深度交流4“共议”,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借助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经验,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以章节为话题,横向(章节内容)纵向(整合有关联的章节、关联课外作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体现思辨阅读,班级同学探究解决。1、简要说说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内涵。①象形。根据物体的形象描绘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②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无形的事类。 ③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④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⑤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或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叫同义字。⑥假借。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2、你认为“断章取义”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示例一;我认为可取。例如,用《诗经》中的章句来表明政治态度,一是为人所知,易于接受;二是能达到委婉劝诫的作用,而且断章取义的解释能帮助自己跳出原文思想的限制,有利于不断更新、丰富知识,培养辩证态度。示例二:我认为不可取。断章取义是置上下文于不顾的做法,是对原作者“志”的曲解,会造成过度解读行为的盛行,以致最后失去其原本含义。 3. “六义”是什么 你能详细介绍出来吗“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风”按教化作用的解释,有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的研究,风 是各地方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或是指写乐的呜呜之音,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或是指连歌带舞的种种样子。赋、比、兴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兴"往往在发端。 4.对于《史记》中记载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请你以今人的眼光说说你的看法。示例: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李陵投降匈奴无疑是一种背叛行为。作为汉朝将领,他应该以忠诚和勇气为重,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战至最后一刻。然而,从人性角度来看,李陵投降匈奴的决定可能也是出于无奈之举。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他可能认为保住士兵的性命是最为重要的,而且他可能也希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多的利益。总之,对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来看待。既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也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5.说出儒家、道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和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儒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仁政”“王政”,注重圣王的道德。反对功利;荀子提出“性恶论”。注重君王的威权,重视功利。道家;老子主张顺应事物变化的公律,认为“物极则反”。提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6、分析唐代两种新文体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唐朝时皇帝热衷于求仙访道,佛教势力极大,影响颇深,语录和传奇都是受到佛家影响,得以产生,语录在宋儒讲学的影响下,更加盛行,而传奇则是当时文士向科举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媒介,又因可以展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力,并且内容可见才诗议论,奇异有趣,时人爱看,逐渐兴盛起来。新知导入合作探究7、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8、小语和小文研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展开了一番讨论。小语:我了解到《诗经》经常运用 手法。小文:这种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语: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你能给我讲讲吗?小文:好的。以《关雎》为例:开篇即运用这一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比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集结成册123推荐语思维导图五、表达落笔沉淀,成果共享4穿越时空的对话读后感……集结成册推荐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常谈》《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它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以穿越为立意,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将《尚书》《论语》《孙子兵法》《传习录》《汉书》《说文解字》等22部流传千古的古籍,以演绎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经典常谈》中众多作品也在该节目中有进行演绎,透过这部纪录片,你看到的将不再是艰深晦涩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先贤故事。感谢您聆听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教学设计【教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选择性阅读以及选择性阅读的几种方法。2.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析其中感情。过程与方法3.理清文章内容特色。3.针对课文专题做选择性阅读,完成其中一个探究,培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4.通过阅读,体会文章流露的文化自信。【教学重点】有选择性地阅读《经典常谈》,探究书价值意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品内涵,针对课文专题做选择性阅读,深入探究书中蕴含文化信息。【课时任务安排】3课时——体现阅读过程的自主性和阅读指导的合理性【教学过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经典著作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些经典往往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让很多现代人望而却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应运而生,它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稳稳地横跨在经典与大众之间,为我们开启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大门。——导入语一、自读 制订计划,打卡阅读要求:1、对照目录,标出自己自己感兴趣的1-3个章节精读,其他可以略读。2、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边读边圈点勾画:引导学生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3、边读边批注:批注就是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或注释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把握。二、初探 : 整体感知,分享初感0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02 主要内容——《经典常谈》就是朱自清给古书写的“说明书”《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03、章节概括(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2)《〈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4)《〈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8)《〈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9)《〈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10)《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11)《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12)《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未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13)《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04、艺术特色概括【点拨】(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理论书、学术书,以至不少通俗的学术读物,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很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3)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05幽默速记版——知识点像段子一样往脑子里钻 (检测)1.《说文解字》——汉字的“说明书”2.《周易》——算卦也得讲哲学3.《尚书》——上古朋友圈“小作文”4.《诗经》——周朝人的“抖音神曲”5.“三礼”——古代社畜的《生存指南》6.《春秋》——孔子的“阴阳文学”7.“四书”——儒家学霸的《五年高考》8.《战国策》——战国嘴炮之王9.《史记》——司马迁的“复仇者联盟”10.《汉书》——班固的“官方通稿”11.诸子百家——大型辩论赛现场12.辞赋——古代凡尔赛文学13.诗文——唐朝人的“热搜榜”05 读书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1、选择性阅读方法指导(1)兴趣选择。选择感兴趣的书或感兴趣的内容阅读。(2)问题选择。阅读时,带着问题读,关注某一个方面的内容。(3)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可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评,可以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4)方法选择。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实用类文本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调动情感。2、《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建议(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古代文学诗文、历史:《史记》《汉书》 、文字:《说文解字》(2)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汉字主题活动3、检测(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2)《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我选择 ,理由: 【点拨】(《〈周易〉第二》)(《〈史记〉〈汉书〉第九》 )(示例一)选择《辞赋第十一》 因为《〈诗经〉第四》专门介绍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中介绍的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两相比照,可以领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魅力。(示例二)选择《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三、深读 : 思维碰撞,专题探究专题探究活动三: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人工智能(AI)具有模拟历史名人与用户对话的功能。小语小组尝试用AI与朱自清先生对话。请你将下面对话内容补充完整。小语: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级学生小语。很期待与您交流。目前,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有一些困惑,如兴趣不高、读不太懂。面对这种情形,您有好的建议吗?朱自清:你好,小语。苏轼曾说过“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说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同学们可以先按兴趣或目的读。小语:哦,明白了。您说的是我们可以采用 (阅读方法)。朱自清:是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与《经典常谈》中介绍的传统文化经典有关联。比如,你学过《木兰诗》或《唐诗五首》之后,还希望拓展诗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第十二》。小语:确实是。我读《诗第十二》时有了新的认识,如 。谢谢您,朱先生。朱自清:小语同学,我想问问你我“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你对经典的新认识。【点拨】选择性阅读(示例)阅读了《诗第十二》,我了解到杜甫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他用自己的诗记录了那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使诗的领域扩大了,也使诗的价值增高了。(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而且知道了汉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也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专题探究活动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古典文学普及读本《经典常谈》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读后你一定收获多多,向同学介绍书中印象深的一章,简要说说喜欢的原因。【点拨】示例一:我喜欢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书籍是《周易》,因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阴阳五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让这些道理支配着。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示例二:我喜欢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书籍是《诗经》,因为《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就是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专题探究活动三:读经典的意义小组围绕《经典常谈》探讨阅读古代经典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请你补充下面的对话。组长: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精华的浓缩,阅读经典对个人成长意义重大,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阅读经典有哪些意义。小诗:我觉得经典能够育人,阅读经典可以获得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比如阅读《<诗经>第四》,我们知道孔子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学生(1) 。小文:此外,经典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在阅读(2) 一章中,了解到阴阳八卦的发展历程,其背后蕴藏的天文、农学、哲学奥妙也能窥探一二。小歌:除了育人和弘扬传统文化,(3) 。【点拨】(1))做学问要肯下苦功夫(2)《<周易>第二》(3)(示例)经典还可以让人明史,明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比如我们阅读《<春秋>三传第六》,明白史官记事是为了征实和劝惩,所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知晓是非善恶、家国大义。四、共议 : 合作探究,深度交流“共议”,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借助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经验,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以章节为话题,横向(章节内容)纵向(整合有关联的章节、关联课外作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班级同学探究解决。1、简要说说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内涵。【点拨】①象形。根据物体的形象描绘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②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无形的事类。 ③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④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⑤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或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叫同义字。⑥假借。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2、你认为“断章取义”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点拨】“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示例一;我认为可取。例如,用《诗经》中的章句来表明政治态度,一是为人所知,易于接受;二是能达到委婉劝诫的作用,而且断章取义的解释能帮助自己跳出原文思想的限制,有利于不断更新、丰富知识,培养辩证态度。示例二:我认为不可取。断章取义是置上下文于不顾的做法,是对原作者“志”的曲解,会造成过度解读行为的盛行,以致最后失去其原本含义。3. “六义”是什么 你能详细介绍出来吗【点拨】“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风”按教化作用的解释,有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的研究,风 是各地方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或是指写乐的呜呜之音,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或是指连歌带舞的种种样子。赋、比、兴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兴"往往在发端。 4.对于《史记》中记载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请你以今人的眼光说说你的看法。【点拨】示例: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李陵投降匈奴无疑是一种背叛行为。作为汉朝将领,他应该以忠诚和勇气为重,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战至最后一刻。然而,从人性角度来看,李陵投降匈奴的决定可能也是出于无奈之举。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他可能认为保住士兵的性命是最为重要的,而且他可能也希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多的利益。总之,对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来看待。既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也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5.说出儒家、道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和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点拨】儒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仁政”“王政”,注重圣王的道德。反对功利;荀子提出“性恶论”。注重君王的威权,重视功利。道家;老子主张顺应事物变化的公律,认为“物极则反”。提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6、分析唐代两种新文体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点拨】唐朝时皇帝热衷于求仙访道,佛教势力极大,影响颇深,语录和传奇都是受到佛家影响,得以产生,语录在宋儒讲学的影响下,更加盛行,而传奇则是当时文士向科举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媒介,又因可以展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力,并且内容可见才诗议论,奇异有趣,时人爱看,逐渐兴盛起来。7、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点拨】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8、小语和小文研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展开了一番讨论。小语:我了解到《诗经》经常运用 手法。小文:这种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语: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你能给我讲讲吗?小文:好的。以《关雎》为例:开篇即运用这一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点拨】比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五、表达: 落笔沉淀,成果共享表达形式:推荐语 、思维导图 、读后感 、穿越时空的对话……集结成册写在后面的话:推荐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常谈》《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它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以穿越为立意,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将《尚书》《论语》《孙子兵法》《传习录》《汉书》《说文解字》等22部流传千古的古籍,以演绎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经典常谈》中众多作品也在该节目中有进行演绎,透过这部纪录片,你看到的将不再是艰深晦涩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先贤故事。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3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副本.pptx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教案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2).doc